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前大陆新闻网站出现了形式单一、共性多个性少的现象。创新因而成为网络新,网站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网络新闻的创新有许多途径,创新之后,网络新闻的前景诱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大。下面笔者想从技术的角度谈一下网络新闻创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当前图片报道几多几少的现象仍然突出:摆拍的多,抓拍到鲜活的少;唱四季歌的多,有特点的少;反映动态的多,深度报道的少;事件新闻多,典型人物少;社会新闻多,经济新闻少;一般性的多,重大主题少。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3.
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报,要想生存,要想发展,要想完成好党交给的宣传任务,就要坚持走创新之路,在新闻内容上创新,在表现形式上创新,以“新”来吸引读者。新闻创新不容易,对党报来说难度更大。要做好党报的新闻创新工作,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增强创新意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要发扬“勇于创新的作风,新闻事业是常于常新的事业。是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  相似文献   

4.
张浩 《军事记者》2002,(3):54-54
目前国内新闻网站出现了业务雷同、形式单一、共性多个性少的现象。如何在网络新闻的经营和采编上走一条扬长避短超过对手的路子?一直是新闻网站的共同课题。网站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网络新闻尤其如此。根据笔的入行体会,网络新闻的经营和采编可以从以下几端谋求创新。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也是永葆活力的立足之本。电视新闻要追求最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那么,电视新闻的创新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才更具有特色,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新闻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电视新闻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是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从新闻编辑角度,简要分析了地方时政新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阐述了地方时政新闻编辑职能创新、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具体内涵。指出:树立"编辑负责制"是盘活时政新闻的机制保障;观念创新要做到新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收视性与宣传性的统一、话语权与舆论引导的统一;此外,注意编辑技术的创新,要与时代保持同步。  相似文献   

7.
对于现阶段的新闻创作而言,实现新闻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实现新闻的主题主线报道,并积极从创新的手段创作出更加具有吸引力、更有内涵的新闻报道,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新闻贵在于“新”,新意的开掘是电视工作者探索的永恒课题。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记者在掌握新闻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即要在提高新闻时效上下工夫,抢抓独家报道,也要在选题立意、角度形式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9.
江坪 《新闻实践》2009,(10):73-73
每天浏览新闻网站信息,感到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大同小异,原创新闻不多.当然.原因很多,除了网站记者人数较少以外,创新意识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媒介变迁重塑新闻实践,带来全新产品化思维。在技术驱动下,新闻业界在媒介融合和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锐意创新,而产品化是新闻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平台社会的到来促进了信息服务的聚合与价值生产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新闻生产流程与消费市场的实践转向;新媒介技术和用户需求两者的叠加影响催生了形态多维的新闻产品;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的迅猛发展指向了关注用户具身体验、关系连接和场景创新的新闻产品未来图景。因此,提升产品化思维,专业新闻机构从单一的新闻内容生产者转变为“新闻产品设计师”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朱宜学 《青年记者》2002,(12):10-11
问:看近几年您发表的新闻业务研究文章,有一个突出印象,那就是目光集中在新闻创新问题上。请谈一下初衷。答: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竞争激烈,许多新闻教育、理论研究机构和众多新闻媒体,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创新的成果还远远跟不上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新闻业在进入数字时代后的不确定性,尽管本年度报告分析的文献大部分基于疫情爆发之前的经验数据,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媒体新闻生态系统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XWA00)的成果"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4.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理念的指导。做新闻工作,最大的理念是创新。创新,从来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新闻,贵在于新,无新之新闻,一钱不值。新闻工作者的全部工作,说到底,就是在求“新”。创新,永远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当务之急。放眼当今传媒业,竞争中明显良莠不齐,良者之共性,无不生机勃勃,不断创新;莠者之共性,无不死气沉沉,缺乏新意。没有了创新的机制,没有了创新的激情,不战而自败,是所谓哀莫大于“新”死也。  相似文献   

15.
新闻姓“新”,新闻不新无以成为新闻。新闻也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赢得读者青睐。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新闻有两个重要属性,即客观与真实,只有充分尊重这两个属性,创新才有意义,新闻才能彰显出其内在的价值。因此,新闻创新不能脱离求真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新闻不新就不成其为新闻。新闻要新,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新闻进步的灵魂。新闻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提高中,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离开了创新,新闻将失去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内核和高地,针对当前我国县区级广电台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短、小、弱、少等状况,笔者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由,提出要实现评论节目的正常运作与创新,需要明确职责、充实人员、加强策划、提高素质、多媒体传播等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存在着会议新闻多、领导人活动报道多,报道基层少、报道人民群众的活动少;报道领导新闻视角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了解民心、民意、民情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