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朦胧的学问。它指的是理论朦胧和实践朦胧。朦胧之由是自然朦胧,视觉朦胧,创作朦胧,心理朦胧,象征朦胧,起源朦胧。中国山水画在朦胧中继往开来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2.
“朦胧”是与“精确”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大干世界中。有许多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朦胧的,模糊的。尤其在艺术创作中这种朦胧境界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注重其本身的朦胧美,采用朦胧的教学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或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朦胧”一词的误用,中学语文课本出现多例。如:①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鲁彦《听潮》)②孩子朦胧欲睡了。(叶圣陶《夜》)⑧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上述三例中的“朦胧”都用错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朦胧     
朦胧,《词源》注:模糊不清.它相对于确定、清晰而言.纵览文学中被人们称做朦胧的现象,其朦胧的含义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表现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情感的阻隔而产生模糊,前几年所谓的朦胧诗就属于这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文学本身固有的歧义特点,而造成作品意义的不确定;也有把晦涩、含蓄同朦胧混同起来看的……本文主要从审美角度探讨朦胧的内涵和发生,把朦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提出,所以题名为《论艺术朦胧》.  相似文献   

5.
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最早,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此处“含糊”意即朦胧。但仅止景语的朦胧,而非情语的朦胧,更非意蕴的朦胧。及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对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开创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所崇尚追求的艺术朦  相似文献   

6.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炽热把夏天的门推开,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我推开的是知识的大门。坚韧把动摇的门推开,信心把自卑的门推开,关爱把孤单的门推开,汗水把成功的门推开,我双手推开属于我的未来。戏说朦胧朦胧的花季朦胧的雨季朦胧的年华朦胧的心境使朦胧的人儿喜欢上了模糊的他初动了朦胧的情让朦胧的人儿找到了朦胧中玫瑰色的梦朦胧的初恋朦胧的感觉,如梦梦中的故事是那么朦胧朦胧中却又透着耀眼的玫瑰让人忍不住去追寻,去采撷追到了,寻到了,采摘了才感觉并非总是朦胧从那瑰色的梦中走出走出那片朦胧,那片模糊看到阳光,…  相似文献   

7.
“朦胧”与“清晰”正好相反。然而,事物总是辩证的,清晰有清晰的美感,朦胧有朦胧的魅力。名家巨匠笔下的“朦胧”描写极为精彩,别具一番情趣,仔细品味,对提高读写水平大有裨益。这里分项撷例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8.
清晨起来,小田有一半的清醒.另一半,是朦胧,一种洇在梦里的朦胧.因为朦胧,梦就是浅浅的凉.昨夜是这样,今晨亦然.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称为最擅长写朦胧诗的诗人。他的《锦瑟》所表现出的朦胧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锦瑟》的朦胧主要体现在多义的主题、朦胧的意境、迷离的意象、含蓄的用典和跳跃的结构。形成这种朦胧荚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学生早恋,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甚至想入非非,情窦大开,泛恋,迷恋,这与各类书刊、影视中婚恋题材的作品及其它作品中部分婚恋章节、镜头的影响不无关系。这些东西,现在乃至将来都还要不可避免地向他们涌去。婚恋是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内容,教材中便有不少婚恋作品。看来“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已经根本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了。不谈是不行的。老师在讲台上对中学生谈婚恋作品,当然朦胧一点好,但在课外,学生之间不朦胧,他们谈得很“开放”;社会上不朦胧,书刊影视中有些情节镜头不朦胧,“开放”得叫人肉麻,学生会耳濡目染。这样,不如我们导导向,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取力量,以便  相似文献   

11.
酸涩的青果     
朦胧的天,朦胧的地,朦胧的雨,包容着朦胧的我们。朦胧地拥有,朦胧地失去。事情发生在我的花季,也是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我和他是在初三认识的。其实我们是同班,但我们并不了解对方,只是很普通的同学。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对他有了一种牵挂。我变得心神不宁,上课也无精打采。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他的样子。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不,这不可能!”我极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来打消这个念头。还记得那天放学后,他突然牵住了我的手。我很害怕,心砰砰地乱跳。但我却没有将手抽出来,或许这正是我期待的,或许……就这样,我们在朦胧的状…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卷里一篇教学举隅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睡跟朦胧”,笔者看了半天却不解其意: 其一,“朦胧”究竟作何解释?其二,“朦胧”跟“睡眼”合在一起成为短语吗?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朦胧”有两层意思:1、月光不明;2、模糊,不清楚。但“朦胧”’一般与“暮色”“烟雾”连用,表示景色、情感的模糊状态,拿它与“睡眼”搭配就显得牵强了。  相似文献   

13.
山朦胧,水朦胧,屋檐下,风雨中——一只蜘蛛迷人地编织苍穹…… 也许是倦了的西风,忘记了解开那锁住的雾,不经意间携来一片云朵,这雨便倾盆起来。摇摇晃晃的蜘蛛网在风雨中显得那般剔透,一根根疏疏密密的迷人丝线,承载着多少希冀与梦想,那么大的雨,蜘蛛也许会有汗水,也许会有辛酸泪,可都是晶莹的液体,不妨就融进雨中……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歌的鉴赏,选的是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过于隐晦而朦胧,考生很难把握其意象,这不利于检测考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现代诗中有很多好作品,拿如此朦胧的诗作阅读材料不可取。 诗朦胧,题也设计的“朦胧”。选项中“空间性的位移”、“时间性的主题”、“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等语言过于专业化、学术化,表意也很模糊、抽象,使考生如同堕云雾中。 第9题、第10题的命题和答案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也欠准确。其一,《金黄的稻束》其诗歌意象就是“金黄的稻束”,喻指时…  相似文献   

15.
曹无为 《教育文汇》2004,(12):54-55
海子,你悄然离去恍惚间已有15个年头了。今年是你诞辰40周年的日子。遥想20年前“朦胧”一代的诗人们,叱咤诗坛,纵横捭阖,字里行间闪烁着惊心动魄的智慧与勇气。你们以朦胧的诗心诗胆,在跳跃的节奏与灵感的世界中运筹帷幄,摇撼着文学殿堂巍峨悠久且难以变更的传统。作为朦胧诗丛中的一员,你朦胧的诗魂在朦胧的诗句间寻寻觅觅。你寻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李华锋 《现代语文》2005,(12):114-115
学生身上洋溢着一种朦胧美:朦胧的热情、朦胧的爱心、朦胧的失意、朦胧的忧愁,确切地说是一种朦胧的诗意.青春的年龄应该是一个能写好作文的年龄.但一提到作文,不少学生就头疼,苦熬硬撑,迟迟下不了笔,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人云亦云、落入俗套.  相似文献   

17.
不是说诗贵含蓄吗?是的,确实如此。含蓄自有含蓄的美,朦胧也有朦胧的美,但明朗也有明朗的美。绚丽多彩是美,朴素无华也是美。它们是各有千秋而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键是看诗是不是真正的诗。诗缘情。只有有真正的诗情,有发自诗人内心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诗意的烟雨     
在一个飘着烟雨的日子里,临着湖,选一个幽雅的小轩,抑或一间别致的古亭,什么都别想,什么都别做,静下心,屏住呼吸,感受眼前的自然。 烟朦胧,雨朦胧,山也朦胧,水也朦胧……此时,大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迷人的“山水朦胧图”。  相似文献   

20.
寻找一盏灯     
徐灿 《初中生》2012,(2):58-59
正在混沌的世界中,每个人都需要一盏灯来指引自己前行。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水晶灯,还是昏暗朦胧的煤油灯,只要有一盏就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