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戊戌变法的前前后后,慈禧太后对变法基本上是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在变法之前,慈禧默许、支持光绪领导下的康、梁维新变法;在变法之中,慈禧提倡渐变,反对急变,强调政局稳定第一;在政变之后,慈禧论人不论事,反维新"乱党",而不反对变法本身。因此,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说,简单地说慈禧太后是顽固派有悖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光绪怎样对待“卖国求荣”、光绪的“变法”决心及光绪是“百日维新”的决策者三方面,评述了戊戍变法中的光绪皇帝,认为光绪皇帝是戊戍变法的支持者和“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试图仿效外国革新中国的开明皇帝。  相似文献   

3.
维新运动刚开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后的第四天,翁同騄即被罢官,开缺回籍。多年来,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慈禧太后反对变法的重要安排,光绪皇帝出于被迫,但是,也有萧公权、孔祥吉等几位学者认为,是光绪皇帝主动罢了公同騄的官。本人研究相关资料、反复思考之后,觉得前说无据,后说有理。第一,慈禧太后最初同意变法,不会在维新伊始时就处心积虑地加以反对。历史事实表明,慈禧太后与倭仁、徐桐、刚毅等顽固派毕竟有别,因此,当光绪皇帝开始维新时,她能表示同意,并且提出“专讲西学”的主张。在这一情况下,她自然没急于从皇帝身边赶跑…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梁启超在戊戍变法以后的思想及其作用,是同如何评价立宪派以及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论争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这时期梁启超已从进步走向反动,堕落为保皇派。其实,梁启超虽然反对暴力革命的道路,但就当时作为另一条战线的立宪运动来说,还是以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进步角色活动于二十世纪初历史舞台的。“保皇派”的帽子应当从他头上摘掉。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刺激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变法图强成为时代的呼声。但是,1898年学习西方现代文明制度的戊戌变法运动却被慈禧太后镇压,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的实权人物慈禧太后之所以镇压戊戌变法,并不是因为慈禧太后是反对改革的顽固派。如果这么认为就把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问题与改革问题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上慈禧太后是支持变法的。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同意,戊戌变法是不可能开展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涉及到政见的不同,主要是对政权的争夺。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曾12次赴颐和园向慈禧请训。慈禧太后除…  相似文献   

6.
评定谭嗣同,必须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有较为粗略的理解。维新运动是在当时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和全国沸腾的救亡热潮中产生的。康、梁主张要变法,要改变封建制度,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废除八股制度,提倡新学,提倡西学。光绪皇帝愿意改良,依靠康有为,任用“军机四卿”,改良派得到颁发上谕的权力。慈禧太后,在顽固派的支持下,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7.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慈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慈禧对变法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变法的成败.事实上,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的,她在变法中态度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因为前期的维新派进行的改革与先前慈禧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变法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触及慈禧专制统治的权威.故而其态度直转,演变为反对变法并加以镇压.  相似文献   

8.
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从“西学为用”出发,引进西方技术,举办洋务活动。顽固派则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出发,反对“西学为用”,严防“以夷变夏”。因此,如何对待“西学”,是否坚持“西学为用”就成为我们划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这两派的对峙中,慈禧太后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这个问题尚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人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在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慈禧太后却一贯站在洋务派一边,  相似文献   

9.
石彦陶先生大作《戊戍维新运动上下限新论》,对于维新运动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论,读后颇受启发。然石先生所论之上下限,笔者不敢苟同,特请教一二。一史学界习惯把戊戍维新运动与戊戍变法两个概念等同使用,从概念讲,我认为应称戊戍维新运动为妥。它的内涵,是指1895年——1898年康、梁等维新派组织、发动、领导的一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实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变法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戍变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指的维新运动,但有时又是指的百日维新,容易造成混乱。石文提出  相似文献   

10.
粥中的味道     
10月22日晴“1989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进行了戊戍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一进教室就被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在我的脑海中徘徊,使我随之融入这奋发的学习气氛之中。津津有味地朗读了好一会儿,不知不觉肚子却在“咕噜咕噜”地叫着。  相似文献   

11.
翁同和(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曾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支持戊戍变法。戊戍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后被诏复原职,追谥(shi)“文恭”。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这是作者落职闲居后撰写的一副对联,此  相似文献   

12.
“兴民权”、“广民智”、“育人才”──戊戍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初探陈始强过去史学界对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兴民汉”与“广民智”、“育人才”的整体联系。本文认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梁启超的“兴民权”、“广民智”、...  相似文献   

13.
林扬东 《文教资料》2007,(25):104-106
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运动,但这场运动最终被无情地扼杀了。慈禧太后虽然发动了政变,但她对这场变法最初却是持支持态度的。  相似文献   

14.
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特选析晚清大词人朱祖谋与况周颐写在戊戍变法失败和清亡之际的代表作,以见时代之兴衰。  相似文献   

15.
戊戌政变后,张荫桓的被捕发配,更多的是因其人物性格、做事风格等缺陷,所招致的朝野上下长期以来对其的普遍不满和多次参劾。在变法过程中,张荫桓对变法的积极支持态度,及其在翁同被罢免以后在变法过程中不自觉地扮演的实权派支持者角色,无异于雪上加霜,让反对变法者在无法表示对光绪帝的反对时,不约而同地将憎恨集中到了其头上。由此,在政变后,将张荫桓逮捕发配便成为慈禧顺从社会舆论,以求顺利进行善后工作的一个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16.
苏轼对待变法的态度存在着前后不一的“矛盾”。从仁宗朝的锐于进取,到神宗朝的敛退保守,苏轼的变法思想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苏轼认为,变法是一项渐进的事业,必须贯彻“相济”思想和采取“持中”策略;变法必须崇“礼”重“德”,“任人”重于“任法”。苏轼变法思想体现了“尽其自然”的“任情理”宗旨,也有着“自信则惑”的意气用事。苏轼对变法思想的论述,透露着鲜明的文士习气。  相似文献   

17.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其统治集团内心惶惶不安 :一是恐惧西方列强把其列为“祸首”而遭遇惩罚 ;二是他们深知已失掉民心 ,难以照旧统治下去。因而清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以缓和各种矛盾 ,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方列强经过争吵 ,吸取了义和团的教训 ,他们深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巨大力量 ,统治中国人民的最好方法是以华治华 ,因而同意承认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深为感激 ,从此便惟洋人马首是瞻 ,重用洋务派。西方列强在议和期间就督促清政府及早“革新”政治 ,速行“变法” ;而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如张謇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的“戊戌维新”,已彪炳于近代中国的史册。人们凡谈到戌戊变法,势必联系“康梁”,这是无可异议的。但是,如果没有清廷同情、支持变法维新的爱国官吏,特别是品衔较低的官吏大力合作,也是很难掀起这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的。本文试就杨深秀在“戊戍维新”中的具体贡献,以反映爱国官吏于变法维新运动中所起作用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陈洁梅 《文教资料》2010,(12):82-84
本文作者以教材中的一句话为引子对慈禧在戊戌变法前后的态度进行了思考,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最终总结得出: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她甚至比任何人都渴望变法,只是当其认定最大利益即将遭到触犯时,才会镇压戊戌变法。她并非真如我们所以为的是一个"老顽固"。  相似文献   

20.
一、近代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历程 1898年戊戍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并于1903年颁布《奏定小学堂章程》,对小学算术课程的育人目标和相应的内容作了规定: 小学算术教学目的:“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小学算术教学内容:“当先就十内数字以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