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1991年12月间,本刊编辑部派员前往武汉,与湖北省出版系统的部分中青年编辑进行了两次座谈:一次是12日下午在武昌,与湖北科技、美术、少儿三个出版社部分中青年编辑的座谈,会议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处的有关同志主持,主要征求三社中青年编辑对本刊的意见,省新闻出版局前任局长蔡学俭同志出席了座谈,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谈话,对广大的中青年编辑寄于殷切的期望。一次是11日下午在汉口,与湖北人民出版社部分中青年编辑的座谈,会议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金安同志主持,座谈的题目是“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里发表的《发言辑要》,即是根据这次座谈记录而整理的,文中的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归纳。目前全国的编辑队伍中,从人员的年龄构成来看,中青年编辑的比例已在不断增大,而这部分人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许多人已在思想、政治和业务等几个方面逐渐成熟起来,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骨干与中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青年编辑势必成为向新世纪进军的主导力量。因此,增强使命意识,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不论是对我们的事业还是对我们自身,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次专题座谈的初哀。“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正如这次专题座谈的主持者在会议结束时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次讨论中,有的问题虽然提到,但未展开,有的则还未涉及到。基于这一点,我们决定把这一题目提供给全国各地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的中青年编辑朋友们,请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使这一讨论趋于完善,并具有普遍意义。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将在本年度内特辟“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笔谈专栏。以下《发言辑要》中的四个小标题,特别是后两小题,可作为中青年编辑朋友们参加“笔谈”的参考。我们欢迎论题集中、思想性强的文章,也欢迎不同意见的交锋。请参加笔谈者自拟文章题目,篇幅控制在3000字以内,并请写明自己的工作单位、现任职务和年龄。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北路11号《编辑之友》编辑部贾娟同志”,信封上务请注明“笔谈”二字。  相似文献   

2.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搞的武汉座谈发端,到年内在本刊所展开的笔谈,围绕"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这一题目而进行的讨论已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本期刊物上,我们除了再登载两篇中青年编辑的笔谈文章外,还特邀了四位编辑出版界的前辈谈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对中青年后学诸生的期望,以此作为这次笔谈活动的压轴。另外,在武汉座谈及其后笔谈活动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又于9月间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编辑座谈会,根据这次座谈而整理的《纪要》亦发表于本期,供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编辑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来说几句     
《编辑之友》组织“中青年编辑的历史使命”笔谈,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因为20至50这个年龄组的编辑人员,将要担负起下世纪文化建设的重任。在世纪之交谈论这个话題,本身就有一种使命感。如果把出版业和整个中国社会联系起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社《初中生之友》编辑部1997年度编辑作者笔会于5月27日至6月1日在玉山县  相似文献   

10.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11.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12.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13.
在编辑部狭仄的办公室里──《在失与得之间》后记杜厚勤在我的编辑生活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编辑之友》杂志联系在一起的,而我能够在编余之际零零散散写些探讨编辑学和研究出版理论的文章,也完全得益于我在《编辑之友》杂志工作的那段经历。记得当初进编辑部的时...  相似文献   

14.
3月27日下午,河南日报编辑部召开有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领导、编辑或专栏编辑参加的会议,就《新闻战线》编辑部提出的“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进行了座谈,到会同志认为: 一、《新闻战线》1982年第三期就“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发表的报道,对我们是个促进,我们欢迎漫画界同志的帮助,共同为繁荣河南的漫画创作而努力。方成同志对河南日报的批评,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是有益的(发言中对我报漫画使用情况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作者工作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衷心祝贺《编辑之友》公开发行,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编辑工作专业刊物,是值得我们编辑出版工作者高兴的。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编辑出版队伍在日益扩大,这支队伍的构成也正在发生变化,其特点是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工作者陆续退居第二线,大量的新鲜血液——青年参加进来,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中青年编辑力量已经成为编辑出  相似文献   

16.
反馈     
《编辑之友》2008,(1):2-2
《编辑之友》编辑部: 你好。我是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出版商务)专业一名大四学生,在贵刊2007年7月第4期中发现存在如下3处错误: 扉页.“观点”栏目中,左栏第一块袁泽的文章提示中第一行“概念策”语句中,缺失“略”字。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18.
读了《新华文摘》编辑部李连科在《编辑之友》1987年第5期上发表的《编辑是精神产品的质量检验员》一文,颇有感触。将编辑比作质量检验员,有合适之处,似于也有欠周之虑。编辑与物质产品质量检验员的相同之处,李文已有全面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以为其中欠周之  相似文献   

19.
<正> 1992年1月5日,《南京日报》消息:“美国著名大型文摘检索期刊《历史文摘》编辑部近日正式聘请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部副主任叶继元为该刊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入选该委员会的第一个中国人。”随后,《江苏图书馆学报》等纷纷报道这一消息。叶继元为南京大学,为我国期刊界赢得了荣誉,他的名字也被全国的同行所瞩目。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辞典》、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均予入选,核心期刊《人才》杂志还专门作了长篇报道。此外,他还是英国、美国期刊研究会会员。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5,(Z1)
“报刊之友”告读者报刊的生产过程是将人与机器、计算机设备以一种特有的方法结合起来,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这是一桩宏伟的事业.在中国的报刊之林中,《报刊之友》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报刊业需要她。《报刊之友》公开发行了,步入市场了,但贴近报刊,引导报刊,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