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 今年以来笔者几次深入农村采访,顺便了解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有关负责人对农村新闻报道的看法。农民说,新闻经常看,也经常听,了解一些国家大事,但农村新闻我们不感兴趣,对我们没什么帮助,离我们太远。农村基层干部的回答则更直接:现今的农村新闻报道有弱化的倾向,农村新闻  相似文献   

2.
传说,有这样一则笑话: 某县的一位干部下乡了解沼气池的施工情况,问农民道:“一个沼气池大致要挖多深?”农民回答说:“六尺左右即可。”过了几天,这位干部在县里召开沼气池施工经验交流会,他要各地技术员谈谈施工是否按科学要求严格进行,一个技术员回答说:“据我了解,施工是按科学要求严格进行的,一般池深均在两米左右,符合池深要求。”这位干部一听火了: “你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你却说是挖两米,两米顶个屁用,这样乱来,还成什么体统!”在场人听了,个个啼笑皆非。笑话,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幽默的反映。这则笑话是促使人们多学习知识。大家知道,“尺”是我国计量长度的单位,“米”是国际计量长度的单位,一米等于三尺;二米与六尺相等,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数学常识,而  相似文献   

3.
报载:某县干部下乡了解农民修建沼气池的情况。问一个农民道:“沼气池大约要挖多深?”农民答:“六尺即可。”县干部回城以后,在一次有关修建沼气池的会议上问一技术员:“你看到的沼气池农民是挖多深?”技术员答:“两米。”他马上显得很不高兴地批评说:“你这是怎么搞的嘛,农民说沼气池要挖六尺深,你却说是两米,两米有多长,够深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4.
新近,读到江西宜春一位公社干部的来信。信中说:他进城买少儿版的《故事大王》第三期,但书还没到;不几天,再进城去,书已卖完。营业员说:“这本书,一到就卖光了。”他感到很遗憾,孩子更是气得翘起了小嘴。为此,他向新华书店呼吁:不要光是在城镇里兜圈子,可否分些好书到农村发行,即便预订邮寄也好,以便帮助乡下人解决买书难的问题。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农村读者的意见吗?不!它道出了几亿农民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6.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7.
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常常遇到一些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人物语言。例如: 某人做了好事受到赞扬时,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人民群众感谢做了好事的解放军时,一定是说:“解放军真比亲人还亲啊!”勤劳致富的农民谈体会时,总会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啊!”事实上,人们的身份、性格、职业、经历、年龄、生活环境等不同,都影响到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9.
《吃不完的“人情饭”》(见附稿),报道的事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刊出的稿件却有不小的缺陷。可以说,作者抓住的活鱼又给丢了。在村组招待费过高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已成一个重要农村问题的今天,金洞乡却已连续五年没有村组招待费开支,对农村读者这已经是新闻。那里的干部下乡还有吃不完的“人情饭”,更加是新闻。金洞乡干部下乡吃不完“人情饭”,并不是那里的干部占不完村组和农民的便宜,而是村组和农民心甘情愿并争着请他们吃饭。是乡干部与农民有深情在。原因是乡干部驻村入户,爬山钻洞,用脑、出力还出钱,去为农民“办好…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部分农民埋怨许多商品价格的涨幅高于粮食,出售粮食不再反复翻晒和筛检,含的水分和杂质高了。不法粮贩趁机掺水使杂,市场上便出现了一些质量低下的粮食。在当前的新闻“市场”上,也时常出现一些含有“水分”和“杂质”的消息、通讯,以致部分读者持这样的观点: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人们为什么对新闻持怀疑态度呢?这多半是从他们了解到事件的真象后发生的。譬如,一篇报道说,去年某县的油菜籽获得丰收,平均单产×××斤,而直接生产油菜籽的农民不答应了。因为他们在走亲串友之间,互通情报,根本没有这么高的  相似文献   

11.
高峰 《青年记者》2003,(3):26-27
农民报从其定位来说,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主要是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为主。应该说,农民报的根是深深扎在农村这片沃土里的。报纸的报道对象是众多勤劳朴实的“泥腿子”,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农民报新闻线索、素材、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城市、市民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议论说农村的常规科技知识宣传多年了,农民已经掌握,再宣传没人听。意思是可以少宣传或不宣传了。这里说的“常规科技”主要是指当地农民熟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的科技知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两万张地图走进清河县农家》在河北日报发表后,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村大世界相继转发,获得1988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农村十年改革好新闻二等奖。 1988年5月初,我住在天津师范大学编《全国好新闻荟萃》的书稿,在留学生部就餐。一位瑞典留学生,中国名字叫谭汉民,一天吃午饭时对我说:“在你们中国农民家庭里看不到地图”。谭汉民这句话,尽管不准确,但使我想了很多。是啊!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农民常年四门不出,要地图干啥用!可是那些  相似文献   

14.
“让干部受到教育,使农民得到实惠”,来自于“学教”活动的实践,来自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 2001年2月1日,新华社发出了一条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在江苏、湖南农村就“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情况调研的新闻稿,标题就是《让干部受到教育,使农民得到实惠》。这则新闻标题是怎样提炼的? 2000年12月初,中央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农村  相似文献   

15.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沟”理论是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信息获得方面的差距,来反观社会的变迁。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关注开始转向农村,我们通过考察河北乐亭赵滩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发现,在我国沿海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但沿海农村“知沟”依然存在,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  相似文献   

16.
友朋 《河北广播》2007,(4):28-28,88
结合广告,我想谈自己的一些感想。第一,农村广播的主要受众“农民”,这个角色现在正在发生多元性的裂变:务农者、乡镇企业者、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者等等,“农民”的多元化就导致了农村广播受众群体的分化,所以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受众的研究方面、节目的多样性方面多下功夫。当然农村频道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科技致富步步赢》、《供求双通道》、  相似文献   

17.
记得三年前,有人邀请宜兴报加入农民报协会,我们至今没有同意加入。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敝报不是‘农民报’”!按理说,全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作为基层的一张县市报,编辑方针应该突出农村、农业、农民,把县市报办成“农民报”。那为什么宜兴报就要“例外”,公然宣称自己不是农民报呢?当时,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城乡差别来看,城乡互相溶合、互相渗透,城乡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于苏南地区乡镇企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国庆节我回了一次农村老家。在与乡亲们闲聊时不少农民纷纷反映说,农村换届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官”,热衷于“抓权”“揽权”“玩权”,大事小事都是个人说了算,“一言堂”“家长制”,一手遮天,不尊重民主,不倾听群众意见,自我高明,惟我独尊,盛气凌人,作风浮夸,  相似文献   

19.
五十不憋     
带儿子回老家看望二老。妈妈对我说,你爸身体不如以前了,现在每天从下午开始尿就多了,晚上要起来几次去解手,白天还把裤子尿湿过。我赶紧说,那要去医院看看呀!爸爸埋怨说,男人老了都有这毛  相似文献   

20.
说长道短     
2月17日,新华社播发的一条短新闻《青年农民袁平拾款7万元交公》,在河南、湖北、江西3省有关单位引起了震动。38岁的失主陈云鹏拉着采写这条消息的通讯员童万平的手,热泪满面地说:“新华社这条消息救了我全家8口人的性命啊!我做梦也没想到这钱能找到,真是社会主义好哇!”事情是这样的:1987年1月16日下午,湖北省黄冈地区公安处干部、共产党员童万平听到一个消息:浠水县一个叫袁平的农民拾到7万元巨款交到县公安局。小童连夜核实采访,给新华社湖北分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