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战国策》文章“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作上也正有这样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时,就可牵一“讽”而动全“文”。第一,“讽”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是“讽”。笔者采取故意写错标题的办法,让学生弄明确“讽?..  相似文献   

3.
唐末诗人皮日休的讽悼文《九讽》是对屈原骚体文的继承。在思想内容上继承了屈原骚体文的怨刺精神;同时,他的文中又呈现了前人还未出现的民主思想,显示出了理性主义的思维,体现了对屈原骚体文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     
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拼凑伪国民政府,卖国残民,沦陷区爱国人士撰联讽之: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联语诙谐,痛斥历史罪人,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有两大特点:其一结构上一“讽”立骨,且有三叠九曲之美;其二内容上戏剧性强,引人人胜。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其结构上和内容上的突出特点,提纲挈领,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8.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9.
仔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发现课本某些注释存在瑕疵。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取几例,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仅344字,但是文章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故事情节完整,妙趣横生,掩卷思其奥妙,可谓层层三叠,蕴藉简峭,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1.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俳谐体诗歌是诗歌中绵延不绝的一脉,历代都有作品出现。北宋中晚期,俳谐词大盛。辛稼轩用自己的天才创作开拓了其内容,丰富了其手法,创新了其体式,使俳谐词从内容、形式到思想上都达到了一流作品境界。稼轩的俳谐词对辛派词人及元散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使他成为俳谐体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3.
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作家作品的语言幽默,生动鲜活,他们用自己的纯真自然直白如说话的语言给文坛带来一股新文风.其语言风格主要是从语汇、语法、语用、及修辞四方面来展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早期散文中充溢着轻松愉快的谐趣,这一点可以从语言、修辞、文体等方面明显的看出来。沈从文散文的谐趣中不仅常常带有讽刺色彩,还熔铸了他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这既与沈从文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也与他的性情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路内的《少年巴比伦》语气戏谑幽默,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城市书写更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真实且具有历史感的大背景。路内不仅描写了变化中的戴城、新村、学校、工厂等一系列的城市景观,也挖掘出了生活在城市中人被围困的生存处境和无奈的心理体验。城市书写在这部小说中的笔墨颇多,描写也最精彩。路内小说的不足则是语言过于粗鄙化。  相似文献   

16.
在对西方寓言模式梳理的基础上,深入阐明这一模式对《百年孤独》这部杰作的巨大影响。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马尔克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借鉴: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圣经模式的移植以及卡夫卡寓言作品的启示。并进一步指明了文学传统的沿袭对于大师及伟大作品的诞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中隐喻现象普遍存在,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起了举足轻重的认知作用。就歇后语语义双关的演变过程而言,隐喻所起的认知作用包括:重构、联想、推理、转移。  相似文献   

18.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马克·吐温、果戈理和鲁迅作品创作风格的共同点是幽默。马克·吐温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时“婉而多讽”,果戈理则以幽默方式尽情戏谑俄国官僚集团与农奴主,而鲁迅的幽默不仅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而且还注入其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兄弟》的三种批评模式进行了归纳,传统现实主义美学框架内的批评明显不适于评价已经超越现实主义边界的《兄弟》,"不真实"、语言粗俗等结论就是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论文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但余华只取了民间诙谐的审美形式(怪诞现实主义),却放弃了再生的精神,因此具有伪民间性,整个文本表现为能指的狂欢,不过他还是保留了爱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