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4-193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安全格局是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大框架下,依靠多极均势和主要国际力量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来维持的。苏联虽未参与上述国际体系和安全机制,并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敌视,但由于实行世界革命战略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它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保持了和平共处、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斯大林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安全形势及苏联安全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思想对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巩固和提高苏联的国际地位,推动苏联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探讨1939年3月联共十八大至同年八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期间苏联双重外交政策实施、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过程。一苏联双重外交政策的开始实施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为了适应急剧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开始逐渐调整其外交政策,至联共十八大召开时,终于确定了具有双重性质的外交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立即付诸实施,这是因为1939年3月中旬捷克灭亡之后,在西方曾一度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重建集体安全体系的迹象。苏联决定全力以  相似文献   

3.
1917-1941年苏联的外交政策共有三次调整。20年代格奥尔基.契切林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打破孤立状态,使苏联在国际上获得承认并稳定它在世界上的地位。30年代马克西姆.李维诺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提出集体安全政策,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法西斯集团的威胁。从1938年9月到1941年6月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终止与英法波等国的谈判,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在1948年底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发生了几次演变,从“不急于获得承认”到“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同美国发展外交关系,再到“与苏联结盟,坚决反美”外交政策。其中,美国、苏联以及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调整对美外交政策三个重要因素,而独立自主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不仅在经济上使越南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对其产生极大冲击。这一时期,越南的国家利益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政权存亡与国家稳定的安全问题。为破除安全困境,越南调整战略思维,外交政策上淡化意识形态,更加关注地缘政治因素,回归东南亚地区,寻求区域集体安全。东盟在国际上较高的信誉与地位,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势头,能够满足面临身份危机与经济衰退的越南的利益需要。最终,加入东盟成为越南政权解决安全困境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三百多年的中西交流是中外关系史中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西交流的模式,为鸦片战争后最初十多年的清政府外交政策奠定了可资继承的传统。文章论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全方位的交流过程并特别指出这种交流取得的效果对中、西双方却大相径庭。西方国家利用这几百年的交流时间,全面了解了中国,为以后的入寇中华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在这三百年的交流中,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酣睡不醒。中国错过了第一次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串讲(一 )国际环境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了。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了许多人民民主国家 ,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 ,赢得了民族独立。4.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运动。5.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英国背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外交,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20年代倡导依靠国际联盟以实现集体安全,还是30年代主张通过大国协作保障欧洲和平,都使这一时期英国外交政策深深地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外交政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历经叶利钦时期幼稚型的亲美主义、大国民族主义以及普京务实型全球主义的艰难历程,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定始终与全球化浪潮密切相关。其对外政策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抗拒与排斥,使其外交政策更加趋于务实化,更加注重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联知名小说《红帆》和《船长与大尉》为研究对象,对苏联时期的海洋主题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这两部小说为例对苏联海洋文学作品的主题元素、题材背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借此了解这一时期苏联海洋文学的特点,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做出相应贡献,同时也为当今我国的海洋文学研究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提出了在苏联一国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根据斯大林的战略思想,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基点可以归纳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帮助和确保在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它们与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成为苏联的“安全带”;维持与西方国家的有限合作;支持外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但以不妨碍苏联与西方的合作和不引起苏联与西方的冲突为限。这一外交政策,就是要为苏联国内进行共产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俄罗斯诗歌发展多元化的时期,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官方诗歌、弹唱诗歌等诗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分析,概括了这一时期俄罗斯诗歌在题材、体裁、风格等领域进行的多元化的探索,指出了这一时期俄罗斯诗歌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东西方都在发生变化,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广泛的改革,苏联进行了干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英美两国对此给予谴责,但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这种差异既反映了英国和美国各自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考虑,也说明了西方国家反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目的。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应说明,苏美两大阵营内部都出现矛盾和裂痕。国际事务是不以某一国家自己的愿望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毛泽东为新中国制定并且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来自苏联的大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同时也反对来自美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今天,面对冷战后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重温这一段历史,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外交政策问题,是苏联史学界和西方史学界之间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双方的主要分歧点是慕尼黑之后苏联外交政策到底是否发生过改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通过对苏联和西方公布的主要有关文件材料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苏联史学界“毫无变化”的观点,还是西方史学界“方向性改变”的说法,都与历史的真实有所出入,实际情况是:慕尼黑之后苏联外交政策确曾发生过一些变化。慕尼黑之前苏联执行的是争取建立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抗战胜利前后苏联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认为在这一时期苏联因素一直是美国对华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魏路璐 《天中学刊》2009,24(4):38-41
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中,苏联的软实力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这与其僵化的冷战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冷战思维指导下,苏联推行了强硬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其软实力受损.这种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无论是冷战思维还是软实力的衰微都与苏联缺乏全球化战略思维、没有融入全球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而观察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是否维护了其国家利益,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应是国家利益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否一致.通过研究冷战期间中国国家利益及其与当时外交战略的关系,从而认识评价当时外交政策的成功经验,以达到为建构当前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重要的参考目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