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线条是篆刻的基本单位,线条的丰富与贫乏、多样与单一,决定了篆刻是丰富还是枯燥,生动还是呆板。线条是刀刻出来的,不同的用刀会形成不同的线条形态。这种不同的用刀方法就是篆刻的刀法。刀法在整体上可以分为冲、切二种。冲刀中,一刀冲去完成一条线,我们称为单刀。这是单刀的基本解释,但不是唯一的解释,单刀  相似文献   

2.
篆刻对于陈克年来说,我一直认为是一件笔墨之外余事.未料想近数年来,他却在不急不躁、甘守寂寞中玩出了追求,玩出了境界.而他的书法,除两届"空军十人书法联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和"全国首届自撰联书法展"中均有佳作人展外,还获得了"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及"第五届空军蓝天文艺奖"创作奖,得到了沈鹏、萧平、李铎、刘江、张荣庆等先生的赞许与肯定.我以为,他在书法上的体悟,对他的篆刻创作是大有益处的.展读他日前寄来的数十枚印拓,无论朱文、白文都有一种强烈的书法笔意,而用刀老辣沉雄,章法巧妙严谨,既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意蕴,故他的篆刻作品越来越为人所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何しろ」和「何にしろ」这两个词,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后者属于复合助词「にしろ」前接不定词的用法。然而,「何にしろ」除了这种用法以外,还可作副词使用,作副词使用时,不仅在用法上与「何しろ」完全相同,而且在形态上还与「何しろ」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拟以这两个副词的形态为中心,通过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何しろ」和「何にしろ」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一词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周斌,字书炳。43岁,江西九江人。现任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教育科长。他自幼喜爱书画,尤其酷好篆刻。其篆刻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娴熟,线条细腻,功底深厚。白文作品注重在传统的平整、匀称中求变化,给人以端庄、典雅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一九五五年一月號上登載的辛安亭先生「普希金專案對語文教学改革的意見當如何理解」一文,針對李述先生「結合當前实際,学习蘇聯语文教學经验」一文的論點,進行了分析批判。我對辛先生的意见,基本上表示同意。李述先生認為叶蒼岑先生介紹普希金專家意见不全面,文章中的缺點在广大地區的語文教学中引起一些偏向。葉先生只介紹了「四點」,忽视了「六點」,这就必然會使各地学校在学習專家的指導意見時發生了一些只重形式專讲方法的偏向。李先生並说叶先生過分地强調了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6.
有一個學校,全面推行課時計劃以後,為了「有計劃」地掌握課堂教學時間,便採用了一種「新」的措施。這不是加强課前準備與授課計劃,而是每節課到十五分鍾時就打鈴一次,用以表示「提问完了」;下課前五分鑪再打鈴一次,用以表示「佈置作業」。為了使教學環節符合打鈴時間,教師在课堂上「戰職兢兢」。還有一个學校,也是為了便於教师「掌握」課堂時間,每節课按五個教學過程打五次鐘。教師的授課環節,符合打鐘鐘點的,才算教的「成功」,「符合」先進教学經验。另有一個学校的某位教師,費盡「苦心」,「研究」出一种掌握課堂時間的「方法」:上課拿一根燃着的香,香上刻着五分钟、十分鐘的記號。把它裝在玻璃管内,放在講桌上。說這是「發明」,起名叫「課时計」。據說还要推广起來。  相似文献   

7.
在日语「Xする、Xをする」句中当「X」是汉语词汇时,普遍认为「X」作为サ变动词和名词具有两种词性,并且其名词必须是带有动词性质的名词。而当「X」是英语语源的外来语时,其词性因为受到原语词汇的影响,在使用搭配上又略有区别。本文以英语语源的外来语为例对日语外来语句「Xする、Xをする」句中外来语「X」的词性进行分析与考察。  相似文献   

8.
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呼吁改变「两甩」现象梅海丘目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两甩」现象老师甩「差生」,学生甩副科。老师甩「差生」,就是对「差生」学习上不关心,思想上不帮助,只把眼睛盯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学习上为他们创造种种好的条件,又鼓励,又表...  相似文献   

9.
小学地理教学巧用「小制作」首先,「小制作」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一课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黄、白、黑、棕四色人种的塑像。他们高兴极了,不大一会儿,活灵活现的塑像就捏出来了。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给塑像「披」上了头发。「小制作」使学...  相似文献   

10.
文章病院     
两个需要纠正的字丁学兰初中语文第三册《奇特的激光》一文有两个需要纠正的字。「扣板机」的「板」,应为「扳」。「板机」无法解释,「扳机」是枪上的机件,  相似文献   

11.
段继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25-126,130
对于日语助动词「ル」形和「タ」形,经常用「ル」形表示现在的状态,「タ」形是表示过去状态。但是,即便使用「タ」形也不能排除事情到现在的可能性。文章将对用于表示发现和想起的「ル」形和「タ」形的意思和这种形式下用状态动词「アル」和断定助动词「ダ」的不同点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看。根据课本编者「提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骄必败」,其大意是:骄傲一定要失败.它共涉及「骄」与「败」两个方面内容,而重点又在「败」字,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题目(论点)要求,文中所列的要么是「谦虚一定胜利」的正面论据,要么是「骄傲一定失败」的反面例子,或者正反两方面论据都有。然而文内列举的论据是:①以资历为骄,②以经验为  相似文献   

13.
马场俊臣指出「ところが」在句中非常难以被省略,「ところが」省略的可能性几乎不受语境的影响,但马场俊臣并未究明其原因。此文对「ところが」的功能用法进行调查研究,从「ところが」的功能用法的角度,结合具体例句,参照马场俊臣的观点,探明「ところが」难以被省略,其原因主要在于「ところが」与前后两句的紧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其所具有的感情传达功能。「ところが」省略的可能性不受语境影响,是因为「ところが」在连接两个句子时,对接续方法、前后两句的内容、性质、构造及相互关系均有明确的规定,无需通过语境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一九五五年一月號刊登了辛安亭先生的「普希金專家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意見當如何理解」一文。這篇文章一方面批評了李述先生的「結合当前实際,學習蘇聯語文教學經驗」一文中的意见,另一方面又發揮了葉蒼岑先生关於語文教學改革问題的論點。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覺得有許多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也有一些論點是似是而非的,尤其是作者稱叶蒼岑先生编著的「論語文教學改革問題」書為:「宜傳語文教學新方向的文章」,這种說法不但是過甚其詞,而且是嚴重的錯誤,因為這已不是什麼細枝末节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方向的問題,這是一个根本问題,如果按照辛安亭先生所談,遵循着葉蒼岑先生所「宣传」的「方向」走去,我認為就會使当前語文教學改革工作走上錯誤的途徑。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根據李述和辛安亭二位先生的文章來討論一下什么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方向的問題。我認為要想討論這一問题,必須從下列幾方面進行研究: 一、必須根据政策:即必须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和一九五四年全國中學教育會議的精神。在政務院的指示中曾强調指出「改進教學,以先進的科学知識武裝學生。這首先要求教師努力鑽研教材,深刻领會和掌握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學目的、思想內容和科學內容,相應地改進教學方法,以求正確地系就地進行教學。」又指出「學習蘇聯的先進经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今年一月號刊登了辛安亭先生所作「普希金專家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意見當如何理解」一文,我讀了之後,覺得辛先生的意見很有問題,因為它對於語文教學改革是有害無益的。辛先生這篇文章是批評李述先生所作「結合當前实際,學習蘇聯語文教学經驗」那篇文章的,而李先生的文章又是批評叶苍岑先生「論語文教学改革問題」那本书的,因此,我又把他們两個人的文章复看了一遍。我把辛、李、葉三位先生的文章作了粗略地分析之後,覺得李、叶两位先生對於普希金專家指示的理解,基本上沒有什么分歧。但是李先生為什么對叶先生「論語文教學改革問題」又提出批評呢?據我的理解是這樣  相似文献   

16.
「おろす」是由动词原型「おる」派生而来,属于使役移动动词,汉字用[降ろす、下ろす、卸す]表示。作为他动词的「おろす」的意义用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这个动词的原始意义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像日本学者国広指出的那样[多义的分歧并不是无原则性产生的,普遍来说这些分歧总是会存在某些在心里上或认知上的契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动词认知的方法,对这一日语动词做出分析,旨在为初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强记词典义项之外的、系统简洁的学习方法。原型是指在范畴的成员中,位于中心位置且更加典型的事物。「おろす」的最基础的意义是用法1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物体从上面的领域移动到下面的领域]这就是「おろす」的原型意义。在这片文章中,「おろす」是如何从原型意义转变为各种各样其它的意义的,在「おろす」意义扩张的进程中,人们的认知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认知的视角来整理一下「おろす」的意义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おろす」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7.
编稿采撷录     
一 <<游黄山记>>动词妙用一「向时云里诸蜂,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群峰从云中露出来,可用「显现」「见」「冒」、「崭」、「突」「高」、「拔」等.仔细品味,都不如用「透」.「透」不仅有「显现」、「崭露」的意思,而且还有「穿透」、「冲破」的意思,给人一种诸峰突起、峥蝾竞上的气势.这一动人景象,更激发了作者登山揽胜的欲望.可是,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年三月,胡適在「新教育」上發表了「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當時,無产階級领導的新文化思想正以雷霆萬鈞之势,在文化界擴大其思想影响,并使舊的教育思想體系發生了動摇。胡適看到了「這個學制根本動摇的時代」,覺得必須向「学制」方面,首先是向「中学国文的教授」方面,凭藉他在五四新文学運動中騙到的「威信」來插進一手,在這个陣地上來抵制馬克思主義。这篇論文的寫作動機,就是這樣。胡適的「国文」教学思想是他的文學思想和教育思想雜交而成的。而這两方面的思想又都是由他的哲学理論——實用主義所形成的。他的「国文」教学的主張,實際上,是採取了比较隱蔽的形式,向人們灌輸了濃烈的反动思想的毒汁。茲就教學目的、教学內容、教学方法、教材分量等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胡適所定的「国文」教学的目的,露骨地表現了反动资產階級力圖掩飾教育的階級任務的虚偽性,故意地割棄了教育目的,抹殺了教養与教育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民國元年教育部所定「国文」教学目的為:「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学興趣,兼以啟發智德。」现在姑不論這「智德」的具體內容。胡適也承認上述的教學目的是「不錯」的,可是當他「斟酌現在情形,暫定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時,却把這極其抽象的「啟發智德」的字样也刪掉了,而改為:「(1)人人能用國語(白話)自由發表思想——作文,演说,談話——都能明白通暢,沒有文法上的錯誤。(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書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鑑之类。(3)人人能做通順的古文。(4)人人有懂得一點古文的機會。」這個目的,在两年后的「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學」中,基本上仍无修改,只说「作古體文,但看做實習文法的工具,不看做国文教学的目的」。從上可以看出胡適的  相似文献   

19.
對「認真地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公開拒絕總是很少的;但是,口頭贊成,實際並不想學習,或者也「學習學習」,卻並不「認真」,則有的是!表現形式則不乏其「創造性」。有這樣一位較「老」的數學教師,他也是「贊成」學習蘇聯的。但應用新教材時,認爲它「內容太淺」「過去在他的教學中一向藉以「表現自己身手」的難題沒有了,實在使他「很掃興」。於是每逢講到勉強可以「牽連」的地方,就「不忍割愛」,還是要「附加一點」,「演幾個自己所熟悉的難題」。對自己的一套舊的教課辦法,沒有批判,實行新教  相似文献   

20.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讲读《天天做早操》时,首先出示「日」、「十」两张卡片,巩固旧知识。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童话语言,他说:同学们来到操场上,伸开两臂,头顶上的日头说:「同学们起得早」。同学们想想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早」。同学们伸开两臂,即为「十」,人头上顶着的日头,即「日」,两者合并,即为「早」。这里,教师运用童话语言巩固了「早」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