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或意见,而在认识与感情上则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品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戬 《文教资料》2010,(9):168-169
大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以“知”明是非,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学习;“情”唤共鸣,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学习;“行”重养成,矫正大学生道德行为学习是高校德育策略的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3.
陶华燕 《考试》2009,(1):19-20
从所周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巨大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忠诚卫士。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社会要经常做到心灵的沟通,使得学生道德情感能在生活真实中萌发、在诗意情境中激发、在活动体验中培养。  相似文献   

4.
谈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建立道德信念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影响因素是需要、情感和社会环境。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其产生道德需要,以建立道德信念;要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形成稳定、深刻、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强化道德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其道德判断力,增强免疫力,抵御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坚定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以道德情感为基础,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为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6.
周志军 《云南教育》2003,(13):19-19
知、情、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的理解,“行”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的体验。殊不知,道德情感作为主体在道德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概念的认知,道德行为的指导就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研究证明,教学注重情…  相似文献   

7.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怎样使导行环节允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黄涛 《师道》2008,(7):75-7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谈化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在道德情感情、认识知、意志意、行为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下面谈谈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情、知、意、行”的品德教育。一、选准切入点,催化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推动学生对周围事物或行为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若能选准切入点,适时地拨动学生情感这根弦,会很好地促进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上绪言课时,我用火柴在纸上饱和KNO3溶液写好字晾干并作好标记轻轻一点,即有火花出现并蔓延出“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学求知、学做…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传授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训练道德行为 ,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其中道德认识的理解、巩固和行为的训练 ,都依赖情感的激发。如果没有道德情感 ,认识只停留于口头 ,行为训练无法实现 ,那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可见 ,激发道德情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途径 ,而情感的激发又凭借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外界因素即趣味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寓德于情 ,寓理于趣。没有情感就说不出激动人心的话 ,写不成观点鲜明的好文章。同样的道理 ,没有道德情感 ,正确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树立 ,规范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形成。小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12.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以感悟道德知识为核心,并以指导道德行为为归宿。全面评价学生品德的“知”与“行”,符合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规律,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伴随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另—方面是人们将自己的行为与一定的道德准则相比较,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而产生的。自尊感、友谊感、责任质、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道德情感的具体形式。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促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以产生由知到行的内部动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促使由知到行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蕴含的道理(明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育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导行0,做到由知导行,知行统一,情贯始终。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可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引导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加深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实现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在完成思想品德课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关键。一、深挖教材内涵,培养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相似文献   

19.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枢纽,市场经济化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道德进取心。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既要提倡“高尚”、“崇高”的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即道德意识的升华;又要培养良好的竞争风范,矫正失范行为,即道德行为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王硕 《河北教育》2011,(7):89-89
情感是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使儿童的道德意识升华为信念、形成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达到统一的心理动因。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用头脑和理智,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心灵去认识外部世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