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要分析了鲁迅的翻译观所包含的五大方面:“目的”观、“词句”观、“硬译”观、“重译、复译”观、“批评”观。通过分析鲁迅自己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较系统地阐明了这些观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鲁迅小说《风波》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九个典型译例,评价了杨译和蓝译文本的各自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3.
“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的象似性特征,以象似译象似,能够更好地揭示诗歌形式背后所蕴涵的意境,实现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形神皆似。在象似性视角下,从语音、数量和对称象似性三个角度来对比研究杨译和霍译的几首《红楼梦》诗词,探究孰优孰劣,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鲁迅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翻译策略也由意译嬗变为直译。鲁迅翻译策略的变化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本文通过挖掘《序言》及《略例》,分析鲁迅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其后期的翻译思想,认为引起鲁迅翻译策略变化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要有:纠“乱”,即纠“任情删易”之“乱译”为“益近于信达”之译风,以正时弊;求“新”,即求异域文法、文术新宗入华土,以重构新文化;求“真”,即求异域文化之原质,以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6.
杨译《宋明评话选》收有"三言二拍"中的20篇故事,其中含有大量文化内容。通过对故事之一《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译例分析,研究杨译《宋明评话选》中的制度习俗文化词、宗教文化词、物质文化词、俗谚语和典故等文化内容的翻译,探讨其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处理方法并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7.
刘瑶 《英语广场》2020,(3):17-18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本土翻译理论。变译思想历经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和严复先生的"达旨术"。黄忠廉先生基于此,提出并总结了七种变译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了杨译《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所体现的变译思想,主要涵盖增、减、编和述四种手段以及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等变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9.
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一直被视作翻译文学的典范,许多学者曾撰文从不同角度予以褒奖。本文拟从修辞手段的角度,选取部分译例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杨译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讲究形式上的整齐和美感,音韵上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译文如临画一般。达到神似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50年中,西方翻译理论呈现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借鉴生态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生态学,对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生态学中的生物节律给予译者关注自身及翻译节律的启示,限制性因子定律对翻译团体乃至翻译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耐性定律和最适度原说明翻译时“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边缘效应印证了当前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花盆效应则给予翻译学科建设以巨大的指导。通过这些定律与翻译不同层面的关系,解决当前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翻译生态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并最终促进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从改造整个中国语言体系的角度,提出“硬译”和“欧化”的翻译主张,目的是在汉语中输入新的内容和输入新的表现法,从而改进中文的文法和句法。鲁迅的这个翻译主张在中国近代译学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可是竞遭到了强烈的攻击甚至漫骂。鲁迅“硬化”和“欧化”的主张对汉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英语的发展史充分证明鲁迅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鲁迅小说《孔乙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和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中选取了七个典型译例,比较分析了两个译本译文的得失优劣,认为两译本虽各有千秋,但杨译还是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翻译界逐渐将目光从西方译论转向中国传统译论.和合翻译观作为中国传统译论之一,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正在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和合翻译观,对摩诘代表作《过香积寺》的中外英译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维度的对比分析.和合翻译观既对诗歌翻译研究有着强大的阐释力,也对实际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积极主张复译:以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译本也该推陈出新;从短时效益着眼,复译也是翻译作品由不好到较好再到更好的必然途径,更是能够击退胡乱翻译、扭转译坛乱象的法宝,因此“非有复译不可”。至于文坛出现的维护初译本、排斥复译本现象,鲁迅认为是中国人急功近利、先入为主等观念的迷障使然。鲁迅的复译理论符合当时趋新求变的文化需求.但在践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有志于译学建设的学者,开始积极转变思路,使得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文认为,在“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融合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让心串串门     
1921年,丰子恺从日本回到上海,带回一批书,其中有一本是厨川白村写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就把它翻译出来。当交商务印书馆排印时,听说鲁迅也翻译了这本书,正交给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就去拜访了鲁迅。丰子恺说:“早知道你在翻译这本书,我就不会译了。”鲁迅听了,马上说:“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不久,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都如期出版。为了给当时在文坛上毫无名气的丰子恺留一碗饭,已是成名作家的鲁迅先生特地将自己的译作推迟了一段时间上市。丰子恺和鲁迅都值得我们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