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基督后的北村置身神界看人界,努力在关注现实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探寻中,突出基督对于处在精神绝境中的人的拯救。在当代语境中,为了确立这种神圣话语,北村在他的小说叙事中往往采取了一种极端表达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北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文章从其皈依基督以后的小说的二元对立的神性图式分析人手,从中西基督文学的比较中探讨此种叙事对中国文学是否有意义及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即在于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先锋小说创作走向文坛的北村,曾执着于叙事技术的探索和语言迷津的营造,但他的先锋实验表面上不关注意义问题,实际上却基于对终极意义的求索。在苦苦求索、挣扎与迷惘之后,1992年归入基督成为北村的转折。他自信找到了终极的答案,也就是基督信仰,并将自己的信念融入写作,不再把语言技术和形式当作文学关注的重点。立足神性价值,北村的作品中重估一切属世的事物价值,否定一切属世之物的救赎可能。价值观念的矫枉过正,也致使北村转型初期写作呈现模式化弊病。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北村皈依基督的过程,可以结合其人生经历从早慧、怀疑、封闭等三方面切入。过分的自负、主体人格的不够健全和封闭的象牙塔环境使北村最终投入了基督的怀抱。  相似文献   

5.
北村以先锋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1992年皈依基督后,其创作发生重大转型,先后发表《施洗的河》、《张生的婚姻》、《玛卓的爱情》、《消失的人类》、《鸟》、《长征》、《公民凯恩》、《愤怒》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北村转型后的作品在展示一个充满着罪恶和苦难世界的同时,总是把他笔下的人物推向绝境,最终在基督光芒的照耀下走出绝望,获得救赎,以神的爱来拯救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6.
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先锋作家”北村1992年以后的写作通常被称作“神性写作”。他立足基督的信仰,力图传扬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之道,宣扬圣经“神圣启示”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本文通过对北村后期小说的介绍,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姜杉 《文教资料》2012,(27):100-102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北村完成了从早期受卡夫卡等影响的先锋创作到后期依附基督文化与《圣经》的神性写作的巨大转变。通过对北村的创作转变的整合,可以窥见在吸取西方文学资源的过程中,作家如何面对和解决存在这一终极问题,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和解决作家本人的困惑,并最终找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北村小说一直偏执地醉心于聒噪、迷津的文本写作。进入第二阶段 ,北村在文本形式上逐渐回归传统 ,叙事语言也变得简约 ,文本的重心和兴奋点都转移到神学理念的表达。第三阶段的小说创作 ,北村由上帝那儿返回了人间  相似文献   

10.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整体性的,体现出一种时间整体观,源于中国之天道观;笔者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片断性的,体现着一种片断时间观,源于基督宗教的终极观、宇宙论。在基督宗教,一方面,日同年的直接关连被分割了开来,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时间与永恒或天道的直接关连也被分割了开来;最后,基督宗教的时间又是直线的,不可逆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的。这一切使得时间的整体性聚合成为不可能,人只拥有时间的碎片,故西方小说只能从具体的人和事写起。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观实乃一种循环的、混沌式的时间观,与基督宗教的时间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1.
北村皈依前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对存在真相的苦苦找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真、找、死。北村渴望自救,但怀疑一切和对精神洁净的过分苛求使得他的人生只能在神造的虚幻中得到解脱,从而最终走向皈依。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先锋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激进的"语言实验";孙甘露则是"先锋小说"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异数",是一种文体的实验,其放肆的笔法使他成为上世纪80年代"语言实验"的最极端代表。孙甘露小说语言经过变异或对传统的偏离,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都与传统小说语言形成很大的区别。语言形式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语词序列的逆向建构,标点的超常规使用,语形陌生的仿词以造成语形在视觉上的陌生化;过度拉长修饰语和排比句形成语言的超常繁丰;运用"前景化"中的"平行"策略,结合对偶、押韵等传统诗歌修辞手段使小说语言诗歌化。其语言意义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词义的非逻辑组合以激活词语的隐含陪义,通过词义的跨义域组合甚至矛盾组合来创造荒诞语义。这些语形、语义的超常变异都是为了传递一种关于潜意识中的非理性、非逻辑的难以言说的内心体验,让读者在惊艳、脱俗的言辞中感受飘浮在文学语言外围的、附加在语义信息之上的外层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北村1992年皈依基督教后,便以一个基督徒的眼光关注世界、进行创作。他揭示出人世充满着罪恶与堕落,这种罪恶源于人类的诗意的栖居地的丧失与人性欲望的膨胀;人靠自身是无法弃恶从善、获得拯救的,只有依靠上帝才能获得救赎,否则将走向毁灭。他把创作与布道合二为一,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例。但是,在其创作中,也体现了宗教万能的偏执及强烈的宗教专制性。  相似文献   

15.
北村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回忆。在《发烧》中,北村却以当下“非典”为背景,展现人们的生存危机。主人公以游戏生命的态度来体验自己的“存在”,与其交织在一起的是种种“荒诞”构成的悖论,共同完成了北村的救赎母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说家,劳伦斯对小说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他的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同时,他还以散文的形式论述自己的小说观。在他的散文中,劳伦斯对小说的重要性、小说与情感及小说与道德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劳伦斯的小说和散文为依据,对他的小说观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18.
北村后期作品都是在指斥现有生活残缺的基础上表明神圣信仰的必要性,虽然有着明显的矫枉过正的倾向,但从北村的破与立中读者依然能发现许多值得深思、并在生活中予以借鉴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