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公民的一项普遍性权利行为。我国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赋予公民防卫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救济措施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入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然而,正当防卫毕竟是通过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的方法来维护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暴拒暴,以恶御恶”的行为。因此,公民正当防卫权的行使必须遵守必要的限制,而不能无限制地滥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包括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而违背国家设立正当防卫制度的初衷。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二十条的规…  相似文献   

2.
德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建立在个人权利的保护和法保护两大基本原则之上的。德国正当防卫制度所保护的法益、对紧急防卫的限度、对紧急帮助权、对防卫过当等有关法律规定与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同。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通过对德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审视,对于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体现了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司法路线,体现出法律对合法权益的保护精神,但如果对正当防卫存在错误认识,则会导致公民正当防卫的滥用,从而造成新的不法侵害。一、对起因条件的错误认识正当防卫是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4.
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的行为,由于有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紧急避险虽可阻却违法,却并不能阻却民事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5.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侵权自力救济的认定,主要适用传统刑法与民法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构成理论。但是,自力救济不等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环境侵权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因其具有诸多特殊性,故有必要从分析自力救济构成要件与环境侵权特征出发,对环境侵权自力救济的构成要件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紧急避险,是现代各国刑事立法明确规定的一种紧急的正当化行为。紧急避险制度经历的悠久的发展过程,国外立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我国刑法学界对紧急避险的研究起步晚,研究少。鉴于此,本文拟对紧急避险问题进行梳理,在分析其性质和成立条件的同时,力求对公民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行使这一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对我国紧急避险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体现了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司法路线,体现出法律对合法权益的保护精神,但如果对正当防卫存在错误认识,则会导致公民正当防卫的滥用,从而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并非终生享有的。它是为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辅助性而不独立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正当防卫只有正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达到刑法所规定正当防卫之目的。因此正当防卫成立之条件是制约和决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之规定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9.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正当行为之一,但对于避险的限度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空白。从紧急避险的本质来看存在衡量合法权益的标准不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在法条中应该明确规定,在两个相比较的合法权益等值的情况下也成立紧急避险,应同样适用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防卫权利,正确实施这一权利,可以进一步宏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保证公民的台法权利免受侵害。同时,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对予打击犯罪,制止犯罪,促使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从严打中揭发出来的大量事实看,犯罪分子只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疯狂作案,而得不到制止,尽管原因诸多,但受害者在自已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拿起正当防卫的武器,不敢有效的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也是—个重要原因。因此,正确理解正当防卫的必要条件,使公民有效的掌握这一武器,是公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免受侵犯的有效手段。那么,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呢?从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1.
正当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震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正确执行正当防卫制度,必须对正当防卫进行深入研究,对正当防卫的性质、条件、客体,必要限度等形成共识。只有正确理解认定了正当防卫,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 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权利,它的意义 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 法侵害作斗争。  相似文献   

13.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1979年刑法相比,在许多方面作了重大修改,文章通过对两法关于正当防卫问题的规定进行比较,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正当防卫问题,运用正当防卫的权利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人民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见义勇为,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14.
自助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私力救济方式,我国现行的民法并没有确立自助行为制度,这是我国民事权利保护制度中的一个缺陷。在未来民法典的编订过程中,应注意自助行为行使的目的、主体、内容、时间界限、行使方式、行使标准及行使限度等,将其确认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相当的民事权利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性行为。两者的相同点是目的相同、时间相同。两者的不同点是客体不同、起因不同、实施的条件不同、限度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16.
论紧急避险的概念与本质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属性在理论上主要有阻却违法说、阻却责任说、三分说、必要行为说、两害择一说与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行为说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每一种学说都不能把紧急避险的所有问题完全解决,只有将上述几种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紧急避险的性质问题。本质上而言应该说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避险行为所指向的法益大小能否等于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在刑法学界争论很大。从紧急避险的本质理论出发进行论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以紧急避险本质为视角分析作为避险对象的法益大小能否等于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等问题,并进一步从紧急避险本质理论出发,从另一个角度对生命权、健康权能够作为紧急避险的避险对象的观点加以论证,以期通过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对立法、司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紧急避险制度根源于古老的刑法格言“紧急时无法律”,刑法之所以规定紧急避险制度.主要是基于在某种紧急状态下,两种合法权益不能同时并存,法律要同时保护这两种利益已是不可能,要求公民忍受危难也不具备现实性。而参与社会共同生活的各成员都有一定的以牺牲自己一定利益来拯救陷于危难中的其他社会成员的义务。因此,特定情形下不得不采取的侵害他人利益(包括及其特定情形下牺牲他人生命)的紧急避险措施,法律不应对该种侵害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界定构成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等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完善正当防卫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正当防卫构成要件的理解和认识(一)基本概念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二)起因要件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所谓不法侵害,是指对法律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不法侵害的性质,即包括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的侵害,受害人都有对侵害者实行防卫的权利。但是,是否对一切不法侵害行为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中所指的不法侵害,主要是指那些侵害性质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