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代文学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当代先锋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拨,虽然其兴盛的时间不长,仍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旨在以莫言的《透明的红罗卜》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来展开对当代先锋文学特征的探讨及其发展、衰落的原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飞 《语文知识》2007,(3):34-35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上世纪中国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文本,其内容、情节显然也是一个关于当代先锋文学的形态、命运的寓言。小说借助一个十八岁青年远行这个事件,以及他的行为和思维,隐喻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革新,深入心灵的书写以及孤独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花城》杂志,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25年。25年来,《花城》立足广东,影响全国.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收获》、《十月》、《当代》一道并列为中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所刊发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并籍此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异的贡献。在今天的中国文学期刊之林中,《花城》以其先锋和多元性深得读者喜爱。《花城》在先锋文学阵地上的坚守是推动中国文学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4.
安徽当代作家耿龙祥以其短篇小说《明镜台》闻名“十七年”文学史;鲁彦周以其小说《天云山传奇》奠定了在“反思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并闻名全国;公刘以其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新诗写作成为当代著名诗人;潘军则以其先锋实验在先锋大潮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这些独具个性的文本写作以及最终形成的知名作家群体,奠定了安徽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安徽当代作家耿龙祥以其短篇小说《明镜台》闻名"十七年"文学史;鲁彦周以其小说《天云山传奇》奠定了在"反思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并闻名全国;公刘以其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新诗写作成为当代著名诗人;潘军则以其先锋实验在先锋大潮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这些独具个性的文本写作以及最终形成的知名作家群体,奠定了安徽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部分国家权威性文学期刊诸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和《收获》为先锋小说作家及作品提供广阔的发表天地,不仅使得先锋小说有效摆脱无法走进普通大众视野的尴尬境地,而且还为先锋小说博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使其迅速汇聚成潮。  相似文献   

8.
"先锋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明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残雪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深深地受到荒诞派文学的影响。比较《公牛》、《旷野里》等文本和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可以透视残雪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术层面"的学习和吸纳。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锋"文学的弄潮者,马原作品中的形式狂欢对于当代文坛的开拓意义不可否认。但是,《拉萨的小男人》这部不甚引人注目的作品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马原小说内容意义的平台——独特的"小男人"世界。马原笔下的"拉萨小男人"群像,是一个浓缩了八十年代进藏青年喜怒哀乐、代表着一种特殊生活和精神状态、传达了人生思索的"真实"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去英雄化、狂欢化的精神流浪品格,是"马原们"在前卫的先锋探索中,隐含的对自我身份站位的思辨乃至超克。"小男人"世界不仅是重估马原藏地书写的入口,同时也为当代先锋文学的复杂转向/转型和还原八十年代文学的多元面向提供了可贵线索。  相似文献   

11.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生产机制角度探析先锋小说的发生语境,发现其独特性在于揭示出潜伏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发生背后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先锋文学”在中国是一个有具体所指的文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它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确立了自己在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但至今仍无统一的表述。这里尝试以解构的方式,再度重释当代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你别无选择》和《小鲍庄》为重点, 兼及同类其他作品, 分析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论述这两种文学在新时期的文学改革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反叛与回归——余华小说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前期先锋作品通过对人的质疑,对历史的拷问,对常识的反动及对文本的颠覆,实现了对理性世界的反叛;而在他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中,坍塌的父法重新确立,萎缩的自我昂扬振作,故事中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与意义。他的后期作品确立了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回归真情,回归到理性世界中,在先锋文学向当代化转型的大潮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发展变化与文学期刊密切相关。王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时,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广开文路,不仅注重刊物创新,重视作品特色,力推新人新作,助推先锋小说的生成;而且还强调刊物的受众意识和"有机体"意识,扩大先锋小说的影响,维护先锋小说生成的媒介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期后,外国文学在我国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翻译高潮.西方现代派作品乘风气之先被大量译介进来,其中以卡夫卡、福克纳和博尔赫斯等的影响为主,在此背景下国内一股新兴的先锋文学力量得以催生.通过分析新时期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探讨其对我国先锋文学的影响以及先锋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文学生态群落中,湖北先锋诗歌长期处于文学边缘的边缘。在经过八十年代沉潜模仿,它在九十年代向多元化方向深展,并于新世纪初走向媒体技术化时代。与整个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相比,湖北先锋诗歌发展滞石而且有其固有的缺失,这与许多限制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