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体例、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作发现力。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唢呐则是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邳州民间传统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相似文献   

2.
郑颖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267-268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我国的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来阐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传承人的尊重、保护与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在高校美育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价值凸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和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与"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结合起来,在当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化遗产是指教育领域内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教育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教育文物;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教育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教育表现形式。教育文化遗产是中国教育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教育发展记忆的实证,是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7.
方言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独特的意义。河南方言是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曾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传承的民族精神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因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以设计为载体,通过设计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受众、图形符号、色彩、手法、结构、材料、娱乐性、环保性等方面引入到产品设计,从而更好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羌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新时期研究进程中,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内部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厘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资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的大量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加强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凝结着这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从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本文论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实任务及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而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享记忆"的重要纽带,不仅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数字网络技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非遗文化渗透也为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就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发新的思路。本文以曲阳石雕作为个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观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生活智慧和聪明才智呈示的最重要载体,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其最精华的部分引入课堂教学。就高校来说,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选讲课,不失为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无法有效深入的一种理想方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优秀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和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文化血脉,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深入,"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选修课程。基于学校所在地拥有的浙江省慈溪市级《酱油、米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挥当地三原色德育品牌优势,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小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17.
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以传统武术项目和民俗项目为主,存在着项目种类单一、缺乏保护资金的投入、缺乏传承专业技术人员、保护意识薄弱、开发不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健全研究机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进行市场开发,多渠道容纳资金、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体育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课堂、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群的资源整合开发和继承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保护开发我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华夏儿女骄傲。然而,如今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普遍面临着市场瓶颈问题,"芜湖铁画"作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理应走在网络市场开发的前列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促进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