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世纪未来10年的诗歌美学孕育于"70后"新诗创作之中,"70后"诗群正在成为诗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最具冲击力的群落有"下半身"写作,"第三说"诗群,《汉诗年会10+1》诗群,以及活跃于各大网站的70后网络诗人群。其中,作为"第三说"主持人的康城,其诗歌创作更具流派特征:生活化意象赋予诗歌真切而平实的内涵;语词创新、形式技巧开拓着诗意的深层理性;时代性主题书写更是时代共名与诗人个性的完美融合。"第三说"主持人康城的诗写近期呈现出执着而温和的理性态度,可以看出"70后"诗人面对纯文学市场化转型的艰难选择,一个与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比肩的新诗潮正在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的两首诗。本案例以李杜二人对彼此的评价“作诗苦”与“思不群”为线索,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逐步引导学生鉴赏两首诗作的景物差异、情感差异,继而深入探究李杜“思不群”与“作诗苦”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汉语诗歌在“艨胧诗”、“第三代诗人”和“70后”等不同阶段,在女性经验的书写上,大致经历了一个崛起与深化的过程。而当下最活跃的“70后”女诗人,她们的写作在反抗既存文学秩序之外,呈现出多种姿态,更是汉语诗坛值得关注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芒克在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下”诗作中虽然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 ,即“弑父”冲动 ,但主要是流露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化心态。这种逃避心态在深层心理学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大地崇拜和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6.
李白《静夜思》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释义,在当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睡床”说、“井床”说和“胡床”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经多方考证后,认为“睡床”说更合乎情理.以下从两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其词以“自然”“真切”:和“哀感顽艳”名世。其创作观念继晚明“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和叶燮的“诗是心声”说之后倡导“主情”,以为“诗乃心声,性情之事也”,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中第五、六单元都是古诗文单元,涉及的文体众多,简直就是古代文体的大荟萃,如“书”“传”“说”“序”“诗”“词”“曲”“记”“歌”等。“诗”“词”“曲”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如何理解其他文体呢?  相似文献   

9.
“诗圣”杜甫的诗歌历来倍受推崇.被人们尊称为“诗史”。杜诗,从总体上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杜诗,会有不同的价值与闪光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唐·杜牧《山行》诗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应解释为“因为”之意,而非“坐下”之意。那么,表示动作行为的“坐”为什么会表示“因为”意义呢?“坐”的“因为”之意又是如何演变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1.
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当中有“60后”、“70后”。也有“80后”:他们当中有电影制片厂出来的老编辑,有《人民日报》出来的记者,也有10年前上初中时做过声优而今已从清华美院毕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  相似文献   

15.
张晓天 《初中生》2003,(17):28-29
曹植七步成诗已成为文坛佳话,其实,在我国诗歌史上,除了“七步诗”外,还有“五步诗”“三步半诗”“六步诗”等,读者恐怕就知之不多了。  相似文献   

16.
“诗”学和“礼”学是戴震经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戴震在“诗”学考证中折射出了非常宝贵的文学思想,有些思想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戴震一生于“礼”学用力良多,他开创的以训诂、文献考核等实学手段治三礼的方法论原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保定诗群”是近两年兴起于保定的一个本土性诗歌群体,初步探讨“新保定诗群”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发掘诗人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与其相互映现所呈现的诗歌多维映现,通过诗歌不同的经验层级来看诗群整体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20.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