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六四○——一六六○年阶段,恩格斯称之为英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风雷激荡的时代里,必然要造就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物来.恩格斯说:“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奥利佛·克伦威尔(一五九九年四月五日——一六五八年九月三日)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辉煌时期”的产儿,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他的名字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可分割的.因此,不少克伦威尔的传记,总是把他的名字与英国革命联在一起来命名.对于这个显赫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论是非常广泛的,有关的著述盈篇累牍.但对他的评价,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毁誉,分歧严重.  相似文献   

2.
1649年克伦威尔的远征爱尔兰,是英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们对于这次远征的评价,历来是贬多褒少,在苏联和我国的有关英国史著作,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评价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就应该把它放到世界范围之内、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这个历史大转变时期加以观察,既要看到远征给英、爱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要注意到它对英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这次  相似文献   

3.
石达开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爱之者极力赞美他,说他是“太平天国第一个军事、政治大人才。”贬之者力斥其走着一条从个人英雄主义——分裂——叛变乞降的道路,是剥削阶级本性决定的。由于石达开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他对这场农民革命运动所作的积极贡献和所起的消极破坏作用,都不易为人察觉和估量,因而对他的褒、贬不免失当;对他前期、后期的言行,也缺少合理的逻辑。如果我们拨开迷雾,去掉偏见,就会发现他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相似文献   

4.
对于十七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奥利弗·克伦威尔的评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英国历史学家莫里斯·阿什利,曾把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人对克伦威尔的各种不同的评价,也包括克伦威尔自己的言论在内,汇编成帙,书名《克伦威尔》,作为美国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普伦蒂斯一霍尔公司1968年出版的《伟人生涯评论丛书》之一(Maurice Ashley:Cromwell,GreatLives Observed,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J.1968)。阿什利系英国拉夫巴勒技术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部研究员,兼任克伦威尔学会会长,著有《克伦威尔的伟大》、《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等书。他对克伦威尔其人其事,有深湛研究。下面刊载的一篇文章,就是他在《克伦威尔》一书中的《导论》,题目是译者加的。没有疑问,这篇文章是根据作者(正如他自己承认)非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观点,来评论克伦威尔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但即使如此,其见解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批判。特译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亦褒亦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虽然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并不儒雅)。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教师应该“文”起来。  相似文献   

6.
克伦威尔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为重要的领袖之一,他在革命中的活动及其作用,史学界巳在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克伦威尔这个革命前夕的一个普通乡绅、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议员,能在革命爆发后不久即脱颖而出,最终登上权力顶峰,除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历史大背景外,促成这一权力转换完成的还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怎样形成的?克伦威尔又怎样利用这些因素达到目的的?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克伦威尔的政治实践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水浒》中的宋江,誉之者说他是"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毁之者说他是"地地道道的投降派",这两种说法深刻揭示了自《水浒》问世以来人们对宋江这一人物的认识。改革开放后,学界对宋江研究视角、方法多样,人们不单纯对其褒或贬,而探究其所处时代背景,认识到其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只要世界上有假的、丑的、恶的事物,就必然会有讽刺和讽刺文学与之俱存。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那是充满着假的、丑的、恶的封建社会。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以讽刺的笔触,把这些假、丑、恶的东西反映出来,是不足为奇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就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之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讥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中的首课,题为“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正如课题的引导语所言,克伦威尔是“屡次搅动英国革命大潮波澜的”且“打上了鲜明印记的、颇具争议的重要人物”。因为,三百多年前,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对《金瓶梅》中人物臧否不一、分歧最大的就是吴月娘。古代贬之者说她“奸诈”该杀,褒之者说她是“贤妻良母”。今人有的说她“决成不了正面人物,……她与西门庆紧密配合、内外配合、白面红面,狼狈为奸,……实是一个阴险人物,只是披了一张假正经的画皮而巳”;有的说她是善恶兼有,但决不值得同情的  相似文献   

11.
因为克伦威尔是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历来研究他的人很多。据艾博特(W.C.Abbott)统计,到1947年止,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多达三千七百多种。对他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勇敢的坏人”,有的人说他是”伪君子、粗鄙的篡夺者、天生的匪徒”;有的则说他是“尊贵的英雄”。实际上,在克伦威尔身上体现一系列矛盾:依靠人民群众又镇压人民群众;处死国王  相似文献   

12.
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一场新旧政治制度之间的生死搏斗,表面上看是王权至上与国会至上之争,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大冲突。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克伦威尔扮演了一个政治、军事领导人的角色,成为一个“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加入国会以后的活动为他树立了政治声望,然而,克伦威尔攀上政治顶峰的重要阶梯则是他的军事活动。他所推行的军事路线和指挥的著名战役,历来受  相似文献   

13.
一个句子,或是句中的一个词,如单从字面去理解,有的却不是它的真正义意之所在;而必须从反面去理解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反语”,或叫“反意”。“反意”的表现方法,有好几种: 一、看似“贬”,实是“褒”。 1.都德的《柏林之围》,写儒夫上校“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这句中的“老顽固”看似“贬”义,实际上却是“褒”  相似文献   

14.
茅盾同志诞生在“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区乌镇.在他全部创作中,描绘家乡农村生活的作品虽不多,.但如《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对他北伐战争时期的代表作《蚀》三部曲,或褒或贬,意见较多,而对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作品意见却比较一致.《子夜》不必说,就是《春蚕》,大家都肯定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达到了“鲁迅以后的独特的高峰.”①本文想从他的“农村三部曲”,特别《春蚕》  相似文献   

15.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度“总中外之任”①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直是褒贬参半,褒者誉之为“王导”②、“诸葛”③,把他和岳飞并列,称他是“抗金英雄”④.贬者谓其“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⑤,“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⑥.我认为,说他“一生无功可纪”不合事实,因他在南宋初  相似文献   

16.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17.
黄世仲的《大马扁》是一部适应清季革命形势,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诬蔑康有为等人的章回小说。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大马扁》的这种小说性质出发,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学界对它或褒或贬的评价,并给予它在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克伦威尔 ( Thomas Cromwell,14 85~ 15 40 )是英国 16世纪杰出的政治家 ,国王享利八世的国库大臣。16世纪 30年代期间 ,他全面主持了国王政府事务。在他的影响和操纵下 ,英国进行宗教改革和政府革命。这些改革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克伦威尔对英吉利民族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笔者对其生活年代、生活历程、政治活动做了概要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立行 《家长》2013,(7):35-35,46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成四个小组,并分别给予不同评价: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是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是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先贬后褒。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为满意,第三组极为不满,第四组最为满意。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即“阿伦森效应”,又称“增减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不少高校世界史教师在从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教学时往往只关注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言,教师也习惯于介绍革命的起止时间、新贵族的构成和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的解释与革命性质的定位则囿于国内“陈见”.实际上,国内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因与革命的性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史教师应该“广播”这一领域丰富的成果,使历史学本科生了解史学发展的“多重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