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均势通常指国家间权力分配大体均等的一种态势.均势有两种,大国竞争型均势格局和直接对抗型均势格局,这以东南亚与南亚分别为代表.形成的原因缘于两个地区在地理、历史、现实和各国自身政策选择这四点因素的不同.中国在这两类均势格局中,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战略利益,分别扮演“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均势通常指国家间权力分配大体均等的一种态势。均势有两种,大国竞争型均势格局和直接对抗型均势格局,这以东南亚与南亚分别为代表。形成的原因缘于两个地区地理、历史、现实和各国自身政策选择这四点因素的不同。中国在这两类均势格局中,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战略利益,分别扮演“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的结合部,连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经济圈,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特殊地缘区位优势,与周边国家在社会发展、经济贸易、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基础。在国家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新形势下,云南应发挥其地缘区位、政策机制、传统友谊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和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国 《地理教育》2010,(1):38-39
季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三、雅尔塔体系的产物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是战时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战前的国际关系,基本上维持了传统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格局。亚洲的日本是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去远东扩张,它的活动实质上仍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美国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纠纷,只想坐收渔人之利。苏联忙于自身的建设,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包围,故使其国际地位和作用受到限制,所以,战前只有除苏联以外的几个欧洲大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二战之后,由于德意日崩溃,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关系成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在战争中,国际关系有两个趋势最引人注目,一是美苏关系的均势;一是英国对美国的依附。这两种趋势经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秘密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的国际化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家大力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我省“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背景下,云南大学地处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正面临着国际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南亚之所以奉行均势政策,原因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重要的价值。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熟稳定的政党制度和国家机构,使得印度拥有"天然"的南亚领导者优势;而巴基斯坦背靠苏联,临近波斯湾,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巴各自的重要性使得美国难舍其一。除此之外,冷战的大背景使美国担心偏颇政策将会导致苏联趁机而入。因此,美国企图双管齐下,将二者纳入囊中。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不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彼此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南亚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存在尖锐的宗教、民族、政治和经济冲突。因此,美国很难通过均势政策进行居中调停,把双方都拉进自己的阵营,反而陷入南亚困境。同时,也正由于美国均势政策不符合印巴各自目的,印巴便不断向外寻求援助,从而加快美国均势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初,尼泊尔的政治流亡者为了恢复议会民主制,在印度支持下加大了对国内无党派评议会体制的挑战力度。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印巴战争及一系列后续事件的爆发,南亚的均势状态被打破,印度确立并巩固了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从而对尼泊尔这样的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威慑。鉴于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恶化,比兰德拉国王提出了将尼泊尔建成“和平区”的倡议,希望以制度化的和平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持与近邻同等友好的关系、远离结盟和冲突,进而专注于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尼泊尔的处境及其“和平区”倡议博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同情与认可,更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持。然而,印度却将上述倡议视为对印—尼既定关系格局的冲击以及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印度政府的保留态度致“和平区”倡议终被搁置。不过,“和平区”倡议的核心理念却在尼泊尔外交战略中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9.
均势原则是国际政治中一个古老的思想和话题。苏联解体后,世界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而美国作为今日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企图在新的世界均势充当“平衡国”,然而世界格局朝着多级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均势与传统均势的巨大差别,使美国的企图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南亚的政策主要包括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限度的遏制共产主义效果、对南亚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及开展宣传、情报活动和维持本地区的均势与和平稳定.从1947年到1954年,美国的南亚政策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从试图与印巴两国交好变为仅与巴基斯坦结盟,美巴关系渐入佳境,而美印关系则跌入低谷.美国在南亚的政策、政策的变化均以其利益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南作为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沟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在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在中国实施南向互利合作和泛珠三角9+2区域经贸合作中,云南具有连接东南亚、南亚物流大通道的作用,使云南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的物流中心。主要通过对云南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优势的分析,特别是对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物流中心的发展潜力的分析,提出了云南要建设面向东南亚物流中心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为出发点,以桥头堡战略背景之下面向东南亚、南亚就业为着眼点,对云南高校汉语同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该专业学生面向东南亚、南亚就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受挫原因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先后成立了两个地区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和“马菲印多”,这标志着东南亚地区主义的产生。然而,好景不长,东南亚地区主义幼苗很快因这两个组织的解体而夭折。本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领导人行为四个方面对“东南亚联盟”和“马菲印多”解体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总结出当时制约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日益呈现出一超三强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复杂的政治、安全结构制约下,美、日、中、俄以地缘政治为视角,纷纷采取均势战略,以寻求在东北亚地区的权力优势。它们的均势战略博弈导致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也影响了安全困境的解决。但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都能重视软实力战略,那么各国就能逐渐由"零和博弈"向"竞和博弈"转变。因此,软实力理论成为了缓解甚至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把昆明建设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化教育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而借鉴新加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管理模式、经验以及“新加坡教育”的国际品牌效应,积极开展中新合作,建设一个不拘泥于硬件及地理限制的网络式概念的国际教育园区,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其次,在投融资思路上,可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策略与模式,借鉴他国(如日本)先进的融资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昆明国际化教育中心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保山地处东亚、南亚、东南亚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通往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国家最便捷、最经济的陆路通商口岸。在滇缅印这条通道中,保山一直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30年来,保山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胡锦涛总书记桥头堡战略的提出,让保山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把保山建设成为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7.
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深受中美两国重视并为此倾注了不少外交资源的、独具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的东南亚地区,这一竞争就显得特别突出.在东南亚的外交角逐中,美国凭借强大硬实力影响而占据了软实力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在该地区的软实力外交成果也是相当卓著的.针对美国的软实力战略,比较和研究两国存在差距的原因,中国才能在这场软实力竞争中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并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和中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在中国的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外交关注的重点地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现有安全合作框架中起着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安全合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未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安全合作的推进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安全合作的前景受到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中国应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推动建立地区成员广泛认同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社会伯公与大伯公信仰谈起,追究其在传统天神、地祗与人鬼的信仰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客家社会的信仰化不是单独存在,虽然“伯公”、“大伯公”等词的使用,是客家人特殊的用法,但是在信仰的内涵与意识上,还是整个汉人化的延续与发扬。建构出客家社会大伯公的信仰体系,不是要标举其独特性,实际上也能彰扬出整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境”的向往与追求,“境”不是单一的,有神境、祗境与鬼境的形态之分,但是在信仰内涵上又经常的交流合一,有着“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明了了三境与一境间的互动关系,方能掌握到华人信仰化的整体面貌。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信仰,缺乏精致化教养的环境,加上各国有意或无意的排华政策,压制了华人族群整体化的维护与发扬,随着大传统的逐渐分离,小传统也是残缺不全,不仅外在器物明的亡失,内在精神明的维护也极为困难,上一代留下来的原乡生活体系,从器物层、社会层到精神层实际上都已欲振乏力,这种现象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