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向辉 《新疆教育》2013,(12):10-10
元代山水画发展趋势是在重视对古代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立意。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日:“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元代山水画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后人评元画为“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是从宋人画中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严谨工整的画风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崇尚淡泊逸品、追求天真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石涛以“一画”的命题为核心,将笔墨技法与山水画的画理相结合,敢于大胆创新,他所作的画构图新颖,立意奇异,明确地指出画家只有把握并运用“一画”和“一画之法”,才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才会感到物为我用,法为我化,他提倡“具古以化”、“借古以开今”的立场,并强调师法自然和物我交融合一,以达到山水画创作的出神入化,在作品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绘画“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最高境界。源于古代老庄的道家思想,气韵与中国山水画的融合,成为中国山水画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品格标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6.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的山水画注重“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张大千的山水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仿古期、渐变期和创新期。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充分地表现出张大干先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董源的山水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南宗“文人画”图式创造的宗师。尽管囿于时代局限,他的山水画并未选出隋唐以来再现自然的要求,并与后世成熟的文人画在价值观上无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他所创造的山水图式从视觉效果上契合了文人画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态度和感觉方式,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名画欣赏     
《师道》2002,(9)
夏山图[五代]董源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南唐朝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董源是南唐最著名的山水画家。作品极得山川神气。他的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他不仅以山水画见长,也能画动物或人物。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写出峰峦晦明、  相似文献   

10.
元代山水画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又一高峰,尤其是“元四家”中的倪赞,不论是在山水画的章法、笔墨技巧上,还是他提出的“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对中国人画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倪赞在其自身的绘画创作上始终与其高洁的紧紧关联,是中国画史上“画品如人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王伯敏先生在他编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七。”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
王伯敏先生在地编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和《新美术》中先后提及中国山水画观察、透视的方法,他说:“用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把视点‘逐步’往前移,让作者从这座山转到那座山。这样一路看去,一路画去,‘步步看’,‘面面观’,‘前顾后盼’,‘左看右看’,把所画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这种移动视点来观察、透视和取景的方法即是取移法,它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观察、取景的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媒介,因而是激活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意境”,使之得以产生的良方。取移法在中国画画史k的应运而生决非偶然的。…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写生,是美术院校山水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文章从写生教学的角度指出,不以山川表面化的真实为目的,应力求“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囿,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表现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利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中总是或隐或现地置一或几处农舍、几个渔夫或樵夫。在这些山水画中的农舍、渔夫、樵夫的诗意存在中,我们可挖掘出一种不同于释道哲学的另一种诗境,被称之为“神农民之诗境”,即墨家的诗意哲学。墨家由于重视人的食本能,理论本体就是“民以食为天”。勤劳质朴、自食其力和省吃俭用的农夫、渔夫和樵夫成了墨家提倡赞扬的主体。墨家勤劳自立的农夫在被道家精神渗透后,有了诗意的存在,唯恐异化的农业劳动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生命活动,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赞美农业劳动的审美理想。“此中有真意”,日常生活的诗化使农夫、樵夫、渔夫成了人生的最高存在方式,也是农业文明的最高价值。于是在文人山水画中出现农舍、渔夫和樵夫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6.
倪瓒在为其甥华子文所绘的《云林画谱》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美学主张,明确地要求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应寓“士气”于“画理”之中,重“逸气”而抑俗工之气,做到有理有趣,意法自然。作为一本入门指导性教材,《云林画谱》集中反映了倪瓒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元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后人评元画为"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是从宋人画中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严谨工整的画风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崇尚淡泊逸品、追求天真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明初的山水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延续了元末“写意”文人画风,而后一阶段复兴了宋代画风,形成了明代刚健的院体山水风格。王履既是画家,同时也是绘画理论家。他早年宗法南宋马、夏山水画,晚年写生于华山,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了游历华山的整个过程,开启了中国纪游山水画的先河。其代表作《华山图册》作为元末明初山水画风格转向的代表作,在承袭元末“写意”文人画风的基础上,提出了“意溢乎形”的意形观和“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写生观,为明初山水画带来了“师造化”的清风,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艺全才的王维,尤其以诗歌和绘画最为突出。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山水画和山水诗中,他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 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