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派令我痴迷 1980年.我如愿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天.我拎着两壶开水路过剧团资料室.第一次听到严凤英先生唱《牛郎织女》,她的声音震撼了我.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学习“严”派.那年我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定下这一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到处寻找严凤英老师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我与档案     
档案是很美的,但要搞好却很难.我与档案,坎坎坷坷.一路走了三段,先为初识.次多应用.后是主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时初识档案。1965年14岁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前,“革”了.我在学校的“资料组”管档案资料收集、宣传材料编印。那时只知道有“档案”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访问的技巧     
第一次提问费斟酌采访费心思的是在惯常的寒喧结束后,从什么问题开始,即第一次发问从哪里开始。我通常从一些热烈的且不很复杂的话题开始。如,“在最近的采访中碰到这样一件事”,这是将话题扯到自己这儿切入。或是从对方身边的话题入手:“昨天那件事真是很那  相似文献   

4.
18年前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母身体都有病。8岁那年的一个周末 ,我和妹妹到同学家去玩 ,正巧同学家正开着电视。我和6岁的妹妹感到既新奇又陌生。看着电视上的草原、高楼 ,还有大海…… ,太美了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那么大 ,大自然那么美。直到那节目的结束 ,我才依依不舍地带着妹妹回家 ,那时天已经黑了又下着小雨 ,我背着妹妹一连摔了几个跟头 ,再加上害怕 ,到家时我的眼睛都哭红了。后来才发现膝盖也摔坏了 ,至今还有伤疤。虽然如此 ,我仍然很高兴。第二天我才从同学那里得知那节目叫《正大综艺》。后来 ,我自己家也买…  相似文献   

5.
布鞋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穿着母亲缝制的布鞋长大.6岁那年,父亲从乡中学调到县一中任教,我也随着转到县小学读书.当我那双穿着布鞋的脚第一次落在了县城的柏油路上,我心灵的天平顿时失去了平衡.从此经常陷入自卑而带来的压抑之中,由于不时地受人轻视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使我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现在想想,那时除了自己又有谁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心灵苦难昵?  相似文献   

6.
布鞋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穿着母亲缝制的布鞋长大。6岁那年,父亲从乡中学调到县一中任教,我也随着转到县小学读书。当我那双穿着布鞋的脚第一次落在了县城的柏油路上,我心灵的天平顿时失去了平衡。从此经常陷入自卑而带来的压抑之中,由于不时地受人轻视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使我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现在想想,那时除了自己又有谁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心灵苦难呢?  相似文献   

7.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8.
一点体会     
我从1989年开始写稿。那年年底我参加了一个新闻学习班,才懂得怎样明确报道思想,怎样找报道线索。一次,我们单位一个基层队的一台进口仪器在生产的节骨眼上出了故障。由于这台仪器还未拆开过,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敢动。还在油田职工大学上学的青工沈传义(原我单位基)层队仪器操作员)知道了这件事,牺牲两个夜晚的休息时间修  相似文献   

9.
说来真“荒唐”,我的第一篇“萝卜条”是管闲事得来的,且登在《解放军报》上!那篇“萝卜条”的题目是《为经商军嫂补习法律课》。说来也巧,当时我们部队正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月教育活动,这件事我觉得是个新闻,可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报道,正在这时,一件事情启发了我。一次我上街,看到有些经商军嫂在营销活动中,出售腐烂变质商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本想上前制止,又~想,何必管闲事呢?再说,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么办?何不给领导提个建议,让军嫂们也结合自己的经商活动学学法,懂得遵守职业道德呢…  相似文献   

10.
小希知道婆婆不爱自己,她也从来不爱婆婆。 这梁子结下得很早。那时,小希跟着男友回他家。当年的她,小包子脸,穿得也像个小包子,在饭桌上见到了好吃的,双眼放光——当然没想到饭后要主动去洗碗。回到学校,男友为了表忠心,向她拍胸脯说:虽然我妈不同意咱们的事,但我是绝对不会变心的。小希又惊又气,来不及反应就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改版对报纸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这一过程又非常复杂.下面这些问题是我在回答电话、邮件提问,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积累的、一些咨询者常提出的问题.这些回答反映了我基于长期经验得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周迅 《出版参考》2009,(10):48-48
18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14.
天空真蓝     
13年以前,我在一所医院做过3个月外科实习护士,那时我19岁,是一个细瘦的女孩。每天,在医院的病区大楼里走来走去,被冬天的病房里散发出来的来苏水与食品,特别是与苹果混合在一起的古怪气味弄得心里十分疑惑。那时的我,从来不懂什么是死亡,却很怕这件事。  相似文献   

15.
我的新闻梦     
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新闻,更不知道还有5个W,只是整天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作文也能上报那该多么好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天放学后,突然有了写一篇作文寄到报纸上的想法,妈妈高兴极了,并答应帮我一块修改,那是一篇名叫《太阳花》的作文。我现在也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18岁那年,我高中毕业,怀着对部队的向往、对军人的崇拜走进了军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分部一名报道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的故事。“一石击起千层浪”那名报道员的故事使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重新萌发起写新闻稿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档案》2006,(4):63-63
这大半生真让我哭成泪人儿的事,第一件便是电影。第一部让我哭得喘不过气来的片子是《白毛女》。那年我才七岁,坐在电影院里,黑压压一片观众,银幕里的喜儿爹,正苦苦哀求少东家黄世仁放过他惟一的闺女。我不知按上红手印意味着什么,反正要发生什么很可怕的事,我心里紧张极了。另一部电影是关于土改的,至今我还诧异片中那个斗恶霸地主的农妇身上鳞片般的布片,是羽毛还是衣服?  相似文献   

17.
收到玫瑰对女孩子总是一件高兴事 ,但某咨询公司的江小姐有一段不幸经历。这天一早刚刚来到办公室 ,就有人敲门进来让她签收一大束玫瑰花 ,看到花中的卡片 ,竟发现这束花是刚刚分手的男友小张为自己的生日订的。可生日 ,已经是一周前的事了。捧着花束江小姐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也许分手的原因中就有他忘了自己的生日 ?虽知错怪了他 ,可破镜却难重圆……哎———就这么错过了。对他的男友小张来说 ,这世界更是不公平 ,断了姻缘 ,只能归咎于自己太忙 ,没有时间来陪女友。但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为女友生日在网上订的一束玫瑰姗姗来迟才导致了…  相似文献   

18.
用档案用出了一场官司,这已经是三年前我所了解到的一件事了.那时,我当记者,捕捉到这样一条对档案媒体来说很重要的信息,自然全力以赴地开展了调查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9.
寻找魁星楼     
我没见过老沈阳的魁星楼,老沈阳的魁星楼在我三岁那年就被拆除了。我毕竟是个很迟钝的孩子,三岁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事。就是懂得了,如果当时妈妈没能抱着我或领着我在小河沿亲眼目睹,又能记住什么呢?我要找到魁星楼的旧址,据说它在大东区小河沿的北岸。1968年,魁星楼在小河沿北岸某处被毁。大概这座楼那时与四旧有关,与文革有关,但却与脉脉相承的文化无关。猜不出是谁第一个掐断了那里的香火,香火断了,勤学苦读的筋脉是否也断了?猜不出谁第一个推翻了魁星神的雕像,雕像碎了,文化昌盛的理想是否也碎了呢?地处塞外的沈阳城,数百年前是荒蛮之地,…  相似文献   

20.
正绘画成了我一生的知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它倾诉,可以找回我失去的信心,画室里工作的时间是个人的天地,只有那时,画里画外我是一体的。我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放松,可以让自己的心放纵,不用顾及其他。绘画是一件既让我着迷又让人精疲力尽的事。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句歌词到一切可以引起视觉冲击和想象的话语和图像,都多多少少地冲击着我的神经。我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叙述着我的快乐和悲伤。对于我来说,水和墨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大千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