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平 《今传媒》2005,(12S):54-59
2005年11月1日,南京。“2005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召开,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社的总编、社长们在年会上更象是传统报业的守卫者,在共同回顾都市报十年的发展历程后,“悲壮”地发布了《南京宣言》。让十年来辉煌的都市报开始泛起一丝苦涩。 这份“宣言”背后,无疑显示着中国报业在新的时代环境及发生于其间的社会变革面前,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市场危机、技术危机扑面而来,严重地威胁着报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报业向何处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宁波晚报》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张综合类的都市报。2003年开始,集团对晚报实行“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基数承包,超额分成”的“新政策”。晚报凭借集团赋予的经营权、分配权、人事权和经费审批权,两年来,在加快内部机制改革的同时,努力把报业经济做大做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2年全年利润为2700万元,2003年猛增到5200万元,同比上升91%;2004年为6321万元,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从集团范围内比较,2003年与2004年,晚报每年上缴利润都占整个集团利润的二分之一;从晚报自身比较,  相似文献   

3.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1年4月上旬,“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亮相”,并显示了其进一步蓬勃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报业市场空前繁荣。前些年,我国各省市的省级党委机关报都陆续创办了第一份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晚报(都市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报业市场的迅速扩展,新的办报空间继续被发现,全国大部分省级党委机关报又纷纷创办了第二份仍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早报(…  相似文献   

5.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6.
《燕赵都市报》在报业竞争的大潮中,锐意改革,运用“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原理,进行区域媒体整合,创办了经营模式国际化的哑铃型报纸,以百万份的发行量占领了全省报业市场。探索出了一条省级晚报(都市报)在省内拓展品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期都市报异军突起,以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都市报以市民为读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创造了报业发展史的奇迹。同时,在新闻实践领域,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而缺乏深度,平实而缺乏权威,通俗而缺乏品位等弊病日益突出。不可否认,时政新闻仍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薄弱环节。因此,提升都市报的品位,打造主流媒体是新时期都市报的追求目标,加强时政新闻报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新  刚成 《新闻前哨》2009,(6):53-54
2008年以来,湖北报业经营在困难中奋进.在改革中发展,在调整中发力。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去年全省报业广告经营收入近25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1%。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三峡日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潘堂林分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集体奖和个人奖。17个单位获“全省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称号,42名个人获“全省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生产者”称号。  相似文献   

9.
2007年,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由1元涨到了2元,2008年,中国各主要都市报纷纷涨价,纸价的上涨让中国报业打了一场另类的价格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不管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一般将此看成一件坏事,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积极意义。实际上,虽然涨价后报纸的零售价格还是低于成本,但这种趋势将有可能改变中国报业“发行亏损、广告赢利”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闻知识》2000,(2):9-11
“我们的记者是最沉得下去的记者”——一《南方都市报》主编关键如是说。《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一个子报,读者定位是普通市民,1999年发行量接近40万,成为广州报界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他们特殊的“沉得下去”的作风,是指采访深入,是自觉地按照新闻规律行事,而非依靠条线的行政力量。“沉下去”的背后,是南方都市报实行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聘用制。从内地报业采编人员的眼光看,这简直是浸透着泪花的聘用制:永久和固定被打破;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创建初期几乎每月都有人下岗,今年上半年进出流动十几人次;不…  相似文献   

11.
何宁 《传媒观察》2004,(4):28-29
北京晨报作为一张在北京报业竞争中一直受各方关注的都市报,经过不断的创新、探索和调整,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发行突破日均40万份,年广告经营额达5亿元。当初投资仅1000万元人民币的北京晨报,成为全国报业市场上投入产出比的成功“案例”。所有这一切的取得,  相似文献   

12.
陈国权:都市报很难有财政方面的支持。都市报靠什么?还是得靠市场。正如都市报创生的时候一样,都得靠市场;曾经,都市报是整个报业经营的主力军,都市报的繁荣带动报业繁荣了整整20年;曾经,都市报也是舆论的重要阵地之一;曾经,都市报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报种。但从去年开始,都市报遭遇了“断崖式”下滑,说报业的“断崖式”下滑,主要是指都市报“断崖式”下滑。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业的危机,更主要的是都市报的危机。报业转型,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都市报转型。  相似文献   

13.
对都市报而言,一个响亮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报业市场上,如何让读“一直信赖你,天天想见你”,正是都市报进行品牌塑造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残",还"自重"? 2007年11月1日,南都将其在深圳发行的报纸售价从1元提高到2元,成为中国最贵的都市报,创造了当今中国报业市场上的又一个第一.南都人凭着他们勇敢的心为中国的报业市场开创了很多第一,称他们为中国报业的先行者一点也不过.  相似文献   

15.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起,都市报做为一个全新的报业种类在中国兴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都市报作为大众化的纸质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俗”化特点。都市报的“俗”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通俗”,而不是献媚于少数人的“低俗”,更不是为追求“卖点”的“庸俗”。都市报的“俗”化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由1元涨到了2元,2008年,中国各主要都市报纷纷涨价,纸价的上涨让中国报业打了一场另类的价格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不管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一般将此看成一件坏事,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积极意义。实际上,虽然涨价后报纸的零售价格还是低于成本,但这种趋势将有可能改变中国报业“发行亏损、广告赢利“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论及的“文摘军团”,并非约定俗成的报业集团或严格意义上的行业群体。与区域性以日报为中心的报业集团或跨地域报业群体(如“都市报群体”、“晚报群体”)相比,遍布全国20余省市的三十几家“文摘报”.只能称得上是一支各自为营的“游击队”:但如果换一种眼光细加考察,我们便会感觉到:这支力量在中国报业的大环境中有相当特殊的考察价值和地位,称其为“军团”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9.
去年底,传媒界刮起了一阵旋风,概括起来讲就是:都市报遭遇寒冬,纸质传媒面临网络媒体的挑战。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预测此为报业的“拐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等更将其作为2005年中国报业的第十大“关键词”。那么,主流媒体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编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中国早期的封建“官报”虽然存在了很长时期.但始终无法与“经济”一词相联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报业市场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我国报业开始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可以说.都市报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都市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市场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