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不是范长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旧《大公报》的大量报道 ,论证了为什么范长江不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 ,认为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失公失实原因 ,主要在于世界观、对我党缺乏了解和采访作风不深入等三方面所致。对范长江西北采访的第一个目的以及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影响 ,也作了必要的考证和分析 ,同时还澄清了范长江西北采访研究中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 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谈到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时,说他1935年7月14日由成都出发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从收入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并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国民党当局欺骗愚弄群众,对红军的消息实行严密新闻封锁,使得红军的真实情况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中叶,由于西北地区为抗日的后方基地与国际陆路通道,战略地位显要,红军又生根结果于西北,使该地区成为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区域。地域神秘性与政治禁区使西北热刮遍大江南北。记者纷至沓来,趋之若鹜,在范长江前后,有五、六个记者到过西北,并写下了大量以西北风情为题材的通讯,成为时人争相阅读的热点,形成了事实上的西北记者群。《申报》陈庚雅写的西北通讯就曾一度与《大公报》范长江媲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记者群也逐渐衰落,而范长江通讯却硕果仅存,历久尤香。他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3个字,堪称彪炳千秋。范长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对中国西北角的考察采访。1935年的中国,由于蒋介石政府一味妥协退让,侵华日军肆无忌惮,全面推进。红军主力北上抗日,蒋介石却全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消灭正在长征中的红军。当时,栖身于北京大学、心悬于国家危难的范长江苦苦的思索着两个问题:红军的前途将会如何?日军占领若干大城市之后,我国的西北必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那里的情形怎样?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都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但是,答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苦苦的思索之后,范长江决定:深入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指范长江——笔者注)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周恩来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三十年代中期震撼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壮  相似文献   

7.
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  相似文献   

8.
1935年9月2日,兰州。 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主一范长江.以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历尽艰险.经过50天的长途采访,到达兰州。 因不少人向他探听红军的消息及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情况,于是,范长江开始了他的长篇报道。 《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范长江西北行的第一篇通讯,于他到达兰州的第3天写成。9月13、14日《大公报》刊发此稿时,编辑为此写了短评:“本报特约通讯员长江,从成都行五十日到兰州,其报告岷江军事形势的一封书(即文章)值得大家注意一看。”通讯详尽地叙述了红军在…  相似文献   

9.
尹韵公简介:1956年生于重庆,幼承家学,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硕士时,沿着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路线,重新采访,出版<西北采访万里行>,据此而成的<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等论文,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0.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优秀的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  相似文献   

11.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优秀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通讯员身份,走出书斋,从北平赴成都,开始赴西  相似文献   

12.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搞过一次记者问卷调查,其中一栏叫“你最崇拜的记者”,我当时填了两个人:范长江、斯诺。未曾想到10余年后,我居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但自当记者之日起,我便以范长江为榜样倒是实情。  相似文献   

14.
曹鹏 《视听界》2006,(1):88-88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发现与探索的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我认为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最主要的素质。第一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它不简单的是猎奇心,猎奇是对特殊事物的兴趣,而好奇是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一个好记者和一个差记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好奇心。好记者因为好奇便善于发现,能够从平常事件中看到不平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水门事件,那两位记者如果不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水门事件能搞这么大吗?范长江能出名是因为对陕北红军的好奇,斯诺能出名是因为对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在一个大的新闻机构里,真…  相似文献   

15.
笔者是个半路出家的记者,当年决定人记者这一行,是因为受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就是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由此,笔者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新闻的生命力来自基层,要成为范长江那样的记者并不难。  相似文献   

16.
<正>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国内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范长江到达延安的1937年2月9日晚上,毛泽东会见了范长江。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县"五七干校"纵身投井,他61岁的瘦弱身躯轰然划破秋水长天,那惨烈的涟漪至今仍在历史的心头荡漾,范长江之死至今成迷。范长江在河南确山的最后时光地处河南省确山县城30公的瓦岗镇芦庄村,是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人口千人的小村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人格力量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格方面,新闻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进步记者到成为共产主义的党员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后,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1946年,范长江到了解放区,曾经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作过一次《论人民的报纸》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我…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 范长江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当时,红军部分主力正跨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北上,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会师。国民党蒋介石方面,调集重兵,包括中央军、地方军和“民团”,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天上还有飞机侦察和轰炸,实行“前后左右上”五位一体的攻击战术,  相似文献   

19.
1935年5月,范长江带了友人资助的钱和《大公报》预付的一笔稿费,免费搭乘四川工商团体租用的船只,离天津,经上海,溯长江,到四川。当时川西平原到处充满军事“围剿”气氛。蒋介石飞抵成都,扬言红军已如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必将“覆亡于川中民众之手”。26岁的范长江试图通过亲自调查,来回答全国各阶层人士所注视的问题:红军会否在川西被消灭?他们今后的动向将如何? 范长江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能否抓住新闻时机是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抓住时机,深入现场,才能得到最真实、最具体的材料。当他听说蒋介石已调嫡系胡宗南部到松潘,他立即从成都出发,穿虎豹成群出没的原始森林,翻空气稀薄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1):2-3
范长江纪念馆将升级为中国长江记者家园2012年12月24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范长江故居正式挂牌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是由中宣部命名的新闻界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