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福建省汉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城乡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应用可比性原则,将福建省城市和乡村汉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差异逐渐减小;学校应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及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兴趣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谢崑 《山东体育科技》2005,27(4):81-82,87
通过对2005年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学生身体机能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为扭转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欠佳的现象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我院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全国大学生进行纵向对比,与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找出我院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差距,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大鹏 《体育科技》2014,(6):106-108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与专科生的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对比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状况、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变化情况,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拓宽思路,并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剑 《体育科技》2013,(5):100-103
目的:总结出导致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部分重要原因,并提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方法及建议,最终期望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所改善.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我国各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测量数据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四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结论:自1985年至今,每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都显示:(1)学生身体形态发展良好,身高、体重、胸围都有明显增加.(2)学生生理机能有所下降.(3)8项身体素质指标中800m、1000m、引体向上、1min仰卧起坐等耐力素质明显下降.(4) 2010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畲、汉族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可比性原则,将福建省畲、汉族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畲族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对此,学校应该重视对福建省各族学生尤其是汉族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锻炼意识、锻炼兴趣与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成都市8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状况,并将汉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与2005年的普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高校男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情况要比女大学生严重;身体素质方面男女生差别大;不论男、女肺活量平均值在4个年级之间呈递增的态势。对比结果为在身体形态方面男生有所下滑,女生有所增长;在身体素质方面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女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科学把握体质改善工作方向,不断修缮体质健康评价内容与标准;加强学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校园体育网络服务平台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优化篮球专项课程,对华侨大学2001级篮球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两年追踪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及健康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将2010年与2005年福建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指标进行纵向对比,结果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总体水平仍呈显著下降状态.对此,应加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思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行为,结合新课改精神,改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针对柔韧、力量等落后的体适能指标采取行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医学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问卷调研、座谈访问及资料查阅的方法,结合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及未来职业特点分析,对医学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实践,重点提出:新课程应在解决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加强学生体育健康职业教育两方面有所突破。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力,提高健身意识及整体健康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用可比性原则 ,将 2 0 0 0年福建省学生与 1995年学生就身体素质进行纵向对比 ,发现除力量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外 ,速度、力量耐力、耐力和柔韧性指标均显著下降。对此 ,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崇尚科学的饮食方法外 ,更要重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可比性原则,将2000年与1995年的福建省汉族学生的近视检出率进行纵向对比,结果发现,福建省学生的近视发生率显著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习任务繁重导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班生数太多、课桌椅高差与学生坐高不符及每周体育锻炼不足。对此,学校、家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陈海春 《福建体育科技》2004,23(4):14-15,22
将2000年与1995年福建省汉族城市男生近视检出率进行纵向对比,结果发现小学初期与高中阶段的男生近视发生率显著上升,应引起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可比性原则,将2000年与1995年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发现,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总体水平呈下降状态.对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注意端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可比性原则,将2000年福建省13912名汉族学生(7~18岁)与1995年9120名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纵向对比,结果表明:“九五”期间,福建省汉族学生的爆发力有明显提高,而速度、力量耐力、心肺耐力和柔韧性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福建省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2 0 0 0年福建省 19- 2 2岁的 15 5 8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分析 2 0 0 0年城市和农村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 ,以及同 1995年 15 6 0名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类所测均数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 1995年 - 2 0 0 0年大学生体质状况大部分项目属下降水平 ,分析其存在原因 ,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的新建议和方法 ,为大学生综合健康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5-2000年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1985年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广西19-22岁壮族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作15年的动态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壮族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稳中有降;15年间广西壮族大学生心肺功能明显下降;身体素质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国 《体育与科学》2011,32(5):111-115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的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六个维度和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体、平均及Pearson相关系数,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教学环境和薪酬福利满意度较低。提出:建立"评聘结合、动态管理"的管理体制,为高校体育教师营造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创新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倡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建立体现公平性的高校体育教师薪酬待遇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以2005、2010年福建省中学生体质调研的机能、素质测试统计数据为依据,与2000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中学生肺活量,城乡中学生50米跑,城男、乡男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跑总体水平提高,但城市总学生肺活量,城女、乡女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对此,我们应该完善相关体育法规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权利,提高学生锻炼的自主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对福建省19~22岁大学生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并提出干预对策,为提高福建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福建省高校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身体机能水平显著提高;身体素质在速度和耐力方面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力量水平显著下降。据此提出:在努力落实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