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里马《战国策·燕策》:“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顾名思义,千里马是日行千里,跑得很快的马。后常用来比喻人才。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眼《魏书·杨播传》:“逸为政爱人,尤憎豪猾,广设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在暗室,终不  相似文献   

2.
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号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3.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很多学生在背默时常将"致"和"至"混淆颠倒,其实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混用的,在这篇课文中它们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涛 《考试》2004,(11)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劝学篇中的名句。他以平实的语句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真理:任何看似伟大的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地做出来的,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再高的山,都可以翻过去,只要你一步一步地坚持地爬。再艰难的人生,只要你朝着你的理想去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在《读者》上看到澳大利亚“激励大师”约翰·库绨斯的故事,让我颇为感动。约翰·库绨斯出生时,只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6.
近读萧甫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解》(载《大庆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一文(以下简称《新解》),觉得见解虽新,但论据不足。对此本文想谈一点看法。《新解》称此诗“主要是咏雾,不是咏雪”。其理由是“这种描写实际上与北方冬季的雪天景象不符”,因为“风雪天是不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景象的”。所以《新解》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非是以梨花喻白雪,而是描写的树挂。”并进一步解释说:“在北方冬季的雾天里,一般树挂从傍晚开始,随着入夜气温逐渐降低而不断加厚,翌日早上所有的树木都被上了一层晶莹…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对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其后“有关资料”中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的赏析则为:“‘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对“千帆”和“万木”的理解,我以为卞氏所言更为有理,我们可以联系刘的另外两首诗来看看。永贞元年(805),刘禹锡…  相似文献   

9.
翻阅全唐诗,再读杜甫《赠韦左丞丈济》中诗句:“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颇觉玩味。杜老先生出语惊人,真不失为励志的佳句。一天,偶然到一位小有名气、70开外的“老朋友”家里小坐,发现他把这两句诗文请名书法家挥毫,悬于大厅中央。“老朋友”患有冠心病,言谈...  相似文献   

10.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首次被选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的赏析示例篇且。此诗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谈·宫体诗的自赎》中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多么令人神往!从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相似文献   

11.
闫丽 《语文知识》2004,(9):25-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宇而幼孩”一句,课文释“字”为“养育”。高一学生对此感到很陌生。“字”究竟有哪些意义呢?笔者在此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收录了《清稗类钞》中的两则古文,其一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该文简短浅显,以诚信为主题,意蕴深刻,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很适合刚接触古文的初中学生学习。文中把“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中“知我”的解释为“把我当知己”。显然是把“知”解释为“知己”,再活用为动词“当做知己”。  相似文献   

14.
“夫子”梦     
我年近半百,读罢《今日教育》关于“致青春”的征文,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十三”本是数字世界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它受到了不同的对待。中国的古人把儒家的《诗》《书》等十三部著作总称为《十三经》,明、清时期,我国北方的说唱文学中通行着“十三辙”,以此来规范押韵的韵脚,现在戏剧、曲艺等说唱艺术中还在使用它。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历遭劫难,残存的篇数恰好为“十三”。在官衙的分设上,汉代武帝时曾设有十三刺史部,元明时有十三布政司,清顺治年间设有十三衙门。我国的建筑也离不了“十三”,杭州的六和塔、西藏的布达拉宫都采用了十三层的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光明日报》2002年6月2日B2版《理论周刊·经济》专栏,刊登了一篇关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专访。专访对象是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总经济师谢家瑾等三位特邀嘉宾。专访谈到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可喜现状和灿烂前景,自然令人欢欣鼓舞;专访的题目——《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句子虽是一字之改,句意却有千里之别。《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这一文题,不仅浓缩了人间的沧桑,展现了社会的进步,而且凝聚了笔者的智慧,启迪了读者的思维,实在是一个好文题。  相似文献   

17.
文学讲究细节的真实和充实,这是常识;借用“细节”一词,指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局部性“小”问题,对于整堂课,它同样非常重要,与课程理念、整体设计、大致流程等“大”问题息息相关。但是,在这里只想说说关乎“语文”的细节。有一堂课,师生一起以“事亲”为主题开展阅读和讨论。有学生发言,将“赡养”读成了z hān养,老师没有反应,讨论继续。投影屏幕上,“服用安眠药”用的是“复用”;一个逗号“,”明显地出现在一行字的顶格处。在介绍《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时,老师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名称,学生回答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是《红》《三》《水》《西》。为了加深印象,老师让这位学生重复一遍,学生仍然先说《三国演义》。老师再次肯定,并不注意四者的“顺序”。在评议学生朗读时,一连有三个发言者提出了“否定性评价”,尽管都比较中肯,却没有顾得上对其优长做出肯定;这时,老师也没有考虑到“众人的批评有损该生的自尊心”的可能,而“适当肯定该生的长处”。无须多举,无非都是一些小而又小的细枝末节,但是,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语文课程目标来看,确实关乎宏旨。当然,这些细节的重要程度并不一...  相似文献   

18.
“《花木兰》五元钱一本,谁来买呀?”“《时代广场的蟋蟀》七元钱一本,买一本送一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呀!”  相似文献   

19.
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毛泽东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与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又添新丁,让我们热烈欢迎新成员——馨视听!她与“馨影视”是一对姊妹花,并开在“作文原生态”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花圃里。有了她,同学就不怕闲为没时间看电影、电视,而缺少写观后感的素材了。尽情写稿、投稿吧,因为音乐我们都是随身听的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