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7):F0003-F0003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位于成都市东南侧,是成都市首批心理实验校。学校秉承盐道街小学"厚德如盐适融入道"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繁花似锦,馨香四逸"的办学追求,将现有小学阶段的课程门类整合为"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社会与交往""艺术与审美""健康与生活"五大课程领域,以尊重为核心,培养"阳光、明理、笃行、善思、乐群"的锦馨学子。  相似文献   

2.
伍玉慧 《教师》2011,(28):90-90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下去,提高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情感教学时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借助自身的情感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心理教育为辅导,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促进学生知情并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语文情感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语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但如何选择开发?又如何呈现?等等,都是值得去研究的。我校作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校之一,对"语文课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这个子课题作了三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教材为切入点,开发语文课后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为指导思想,总结了"单元主题延伸式""课后习题拓展式""教材内容补充式"三种开发思路,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彭燕 《考试周刊》2011,(40):21-21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对这一适应新课改而诞生的实验教材的整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优质甚至是应有尽有的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对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力求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从学科资源的整合、师生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唐育红 《成才之路》2013,(23):50-50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概念,("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谢平  包彦芳 《山东教育》2007,(12):49-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整合学习内容,避免重复交叉,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黄韶华 《上海教育》2011,(10):62-62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明确地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些都体现了二期课改的大语文理念。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以文学经典浇灌学生美好的心灵阅读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峰 《辽宁教育》2011,(1):76-7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融合原有的《社会》课程中自然包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必须防止成为"容器"和成为"传声筒"、"扩音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张秀霞 《成才之路》2011,(24):68-68
在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活动课程切合德育的本质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让德育回归生活是两门课进行设计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阶段设置的《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阶段设置的《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框架中占有重要位置。按照通常的课程分类 ,它们皆属于社会课程的范畴。鉴于我国学界对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知识整合原理所存在的诸多分歧 ,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① ,以利于在此类课程实践中有更为切实的把握。本文不拘泥于分畛各种派别的争论及课程范式 ,而是重点提炼共性的东西 ,以便广大教师更容易地找到课程的“原点” ,并由此深化对课程理念和知识整合原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整合性等新理念。从课程理念的体现、课题资源的整合、课堂操作的效果这三方面体现了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