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娱乐性、教育性、文化性、运动性,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生长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区域内体育课程体系,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多元教学方式,缩短“非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提供充足的物力保障,确保“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从而实现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从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品位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国际性、地方性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通过案例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多层次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真实性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通过该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方面的专业素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陈赐莲  申民兵 《教师》2019,(5):84-85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凸显职业教育本土化,湖南省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保护为一体的理念,即以“非遗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及现代教育的特点,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和实施适合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精神元素,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学校发展方式由“外显”转变为“内涵”的目标,最终实现开发和实施学校“非遗”传承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策略体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8.
分析“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通过相关文献及资料的研究,了解“非遗”舞蹈定义、“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意义和“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现状。“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路径可以是增强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非遗”舞蹈与高校舞蹈教育的有效融合,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学生舞蹈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其感知“非遗”舞蹈的魅力和神奇之处,从而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非遗”舞蹈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本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本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对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语境变迁是一个重要的认识视角。在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其语境变迁也是很重要的。就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其内部显然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语境变迁直接影响着非遗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表现,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非“主导”,多方扶持帮助民族文化加强自生机制的建设,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通过传承人管理、资金扶持、教育推广等多种手段,筑造民族文化的民间社会基础,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因此,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挖掘了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对于青岛和中国的非遗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中的英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模式下译者如何更好地表达青岛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分析蚌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现状,本研究阐释了整合非遗口述档案资源的必要性,旨在探索适合蚌埠地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陶艺社团活动中大量结合了活态和固态的非遗资源来开展教学,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学生在陶艺社团活动中享受着进步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商丘对本市“非遗”的普查结果充分显示了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丰富性。然而,“音乐类非遗”在当下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如“先天性心脏疾病”的患者,缺乏现实的文化生命力。着重对商丘市音乐类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商丘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课题,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发展的印痕,是民族共同血脉的体现,并且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创新的文化基础。正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社会价值,对其的保护显得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