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2.
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3.
欧媛  王静  尹华光 《教师》2012,(2):121-122
桑植民歌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关桑植民歌的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桑植民歌的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了以民歌漫画展、民歌体验村、民歌旅游课堂等形式将桑植民歌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贯彻到旅游发展之中,从而实现桑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是这一艺术形态发展及变迁的因素。探讨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得出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动听的旋律,它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基础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上预期能够发挥经济、文化、社会、象征四重功能。然而,在功能实效上,基础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有待实证检验;在理念选择上,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存在现实冲突;在目标指向上,地方性和全球化的乡村教育发展取向存在价值博弈。然而,这些矛盾分歧可以通过建立优质基础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促循环,以“儿童为中心”实现基础教育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耦合,以及以“全球在地化”理念促成地方意识与全球视野的辩证统一等方式化解。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优势,基础教育有望在打造优质特色教育以提升乡村社区吸引力、开展适合儿童发展和社区需要的社会服务以及培育心系乡村发展的“全球社会有根人”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彭水苗歌文化衰微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在近10年持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布迪厄的文化传承振兴理论提出促进苗族乡村文化精英再生产、创设多元苗歌文化情境教育、建立乡村文化精英引领的多元共治的苗歌文化振兴格局等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乡村社会中固有特色资源作为内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民俗体育是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是原生态的身体运动,是根植乡土的社会活动,是盘活乡村的重要动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以池州傩戏为实践考察案例,认为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应以文化底蕴为根基,发挥文化驱动为进路。其具体践行路径为:把握民俗体育的文化为内核,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立足民俗体育的健康功能,以推进乡村全民健康;发挥民俗体育的组织功效,以维系乡村公序良俗;发展民俗体育的产业要素,以实现乡村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融合多样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支点,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并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是有益的探索。研究认为,乡村研学基地能够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融入农村、面向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凝聚社会力量协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但乡村教育存在自身发展不足、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限、乡村教师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问题。研究建议,应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与乡村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等,从而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桑植民歌历史悠久,具有变化多样的歌词结构。同时,歌词中口头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结合,成就了桑植民歌独具魅力的修辞特色。民歌是桑植人民日常生活的缩影,体会其歌词语言艺术,了解桑植地区的风土人情,对传承桑植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治理正在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驱动。在贵州L县,乡村传统文化振兴诱发了不同主体的互动,发挥了一定的文化治理功能,取得的成效包括挖掘了乡村传统文化内存,促进文化经济的初步发展,重建村民的主体性,整合了多元治理主体,激活了多种治理资源等。但是根据调查来看,乡村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治理仍然存在市场化困境、主体流失困境、资金困境和现代转化困境等。要想进一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文化治理能力优势,就要注意突破市场主义,重视文化的乡村治理功能;村庄内外结合,找准文化治理的中坚主体;精准投入资金,夯实文化治理的基础;传统融入现代,提升传统文化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桑植民歌作为中国具有显著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传递与传播始终是中国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者关注的中心与重心。但不可否认,其难度令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所以,针对桑植民歌的具体研究少之又少,且主要集中在英译问题方面,没有整体对桑植民歌的传承问题、传递问题及传播问题进行阐释。笔者基于此,立足于跨文化视角,认为桑植民歌要想长远发展主要应该解决“三传”问题:解决“传承”问题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中心,发挥地方人才的主体性作用;解决“传递”问题必须坚持以英译为中心,发挥翻译人才的文化性作用;解决“传播”问题必须坚持以参照为中心,发挥先前民族的经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桑植民歌是我国民歌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它以心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以淳朴、真挚的感情扣人心弦,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捶在岩板上》是一首地道的桑植民歌,在进入新时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符合时代需求的改编创作,认真品味桑植民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改编创作的美与真对作品的学习演唱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乡”的美誉。桑植民歌同贺龙元帅的传奇一样.早已饮誉海内外。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曲调丰富,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千百年来.她伴随着历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  相似文献   

16.
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传统文化中,风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宣泄、接纳、交流、团结等功能,并作用于生产生活与人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其源于生活,发于情感,反映着侗族社会淳朴的乡俗与和谐的景状,成了学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资源。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滥觞,侗族风俗歌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前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下,在整理和研究侗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寻析其传承、保护之策略就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相似文献   

17.
桑植民歌于2006年被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意在对桑植民歌歌词中的修辞格——衬词进行观照,整理出其在桑植民歌中的不同表现类型,同时揭示衬词这一手法在桑植民歌中的诸多修辞效果。期望挖掘桑植民歌富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为修辞学的衬词辞格研究提供有特色的语料。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城市化日益加速,传统民歌土壤日益紧缩的语境下,为探究乡村社会民歌的真实情状,亦为丰富民间文学的教学手段,我们将课堂搬迁到田野。通过在麻柳溪村的深入调查,面对面的交流、访谈与聆听,我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看到了乡村社会民歌文化的积极作用,及其在地方文化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也看到了民歌传承的危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经济资源,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现实桥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产品可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及文化服务三类,这些生态产品具有自然稀缺性、经济消费性、时空差异性等特征。构建“资源—资金—资产—资本”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生逻辑的分析链,从而以生态产品的价值为基础探索差异化的价值实现模式,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依托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地区大力开展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四川省松潘县小姓乡埃期村举行的毕曼歌节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的典型个案。它一方面促进了妮莎古歌在当地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