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机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几乎无处不用。无论什么机械,小至缝衣针、削笔刀,大至航空母舰、宇宙飞船。都是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随着人类的进步,机械也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就用这些机械来进一步探索、利用、改造自然,使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机械的发展,既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教材说明:《保护大自然》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内容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后续和总结。教法一一、设计过程1.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回顾以前的植物和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的环境里认识人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所需材料最终都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2.认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给大自然造成太多的破坏。3.了解大自然对人类…  相似文献   

3.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8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9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她赋予了人类丰富的物质和优美的环境。而人类却在糟蹋大自然。大自然不堪重负,也正在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生存面临危机。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要承担起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并落实在行动中。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将来走入社会后,关爱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巴特兰的《游记》是美国自然散文的奠基之作,其意蕴既超前又辩证。超前性体现在:该作品重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主张人对大自然的利用或改造应保持在能维持人最基本生存的限度;强调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似、统一与和谐,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其中要有所不为;肯定印第安人及其生活方式,倡导白人与印第安人和谐、平等地相处。辩证性则表现在:该作品没有否认大自然的实用价值,不反对人类利用大自然;没有否认自然万物之间的差异、对立或冲突,以及人的理性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不反对人在自然中要有所为;没有掩饰印第安人的缺点及其个别成员的道德瑕疵。这些意蕴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读》2009,(23):F0002-F0002
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地球表面虽然有70%被水所覆盖,但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工农业用水的激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枯竭,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缺水威胁……  相似文献   

8.
<正>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所有的生活资源,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大自然,但现代社会,人类智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而大自然却在日益遭到破坏,其破坏使人类丢失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也丢失了原有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安详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要让幼儿从小了解、认识、接触、探索、热爱大自然,不仅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正式保护大自然的情操,还要在大自然中,对幼儿心理进行积极感化、熏陶,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秋凌 《教师博览》2012,(7):59-61
海啸、闪电、火山喷发、地震以及飓风等自然灾害,彰显出大自然惊人而可怕的力量。但你知道它们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吗?科技能否将这些大自然的力量化破坏为神奇呢?目前,科学家正想办法测量火山、野火、飓风以及海啸的能量。与这些自然灾害相比,人类利用的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简直不值一提,只是大自然能量中极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栽培能力、饲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的常识.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中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双重效应问题,即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而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在破坏大自然的平衡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我们必须正视和杜绝对大自然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野蛮行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性的严重问题之一,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在一九八三年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与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和各种生物所构成。在长期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为平衡。科学位术的高度发展,人类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向大自然宣战,日益强烈地改变着自然生态系统的面貌,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使自然界日益增加为人类服务的领域。但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经常遭受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自然的子民——人类,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养料,将美丽的天籁之音化作了表达人类情感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是,它们归根结底是人类亲和大自然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音乐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音乐财富,会让学生在受到音乐教育的同时回归自然,融人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森  相似文献   

15.
《云赋》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空中旅行为线索,以云层下与云层上观察云彩之所见作对照,以儿时的遐想与旅行结束后的念头相映衬,着力描绘天空壮美的图景,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愿望。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得到美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课《新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  相似文献   

17.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开始,人类为了他们的生存,要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他们最早接触到的就是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等的活动情况,以及出现在地球大气中的各种各样天气现象。所以,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气象成为一门最为古老、最为实用的自然科学。人类必须同严寒酷暑作斗争,必须同洪涝干旱作斗争,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避开不利的气象因素去开拓和创造新的生活。因此,气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十分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秀银 《教育导刊》2003,(10):29-30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大自然恩赐给生命的摇篮。回眸过去,人类以无限的智慧,把梦想、传说一步步变成现实:飞机使人类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宇宙飞船使嫦娥奔月的千古传说得以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天涯若比邻”……。然而,在人类自豪欢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地球无尽的叹息、大自然痛苦的呻吟———人类生活的环境已被破坏,保护环境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主题之一。一、环境教育的源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同时,又过度地把废弃物抛给环境,不合理利用自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相似文献   

19.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地方,她以宽阔的胸怀、独有的魅力哺育着我们。多少年来,人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感激慈爱的大自然,敬畏生气的大自然,探索神秘的大自然。科学家为之奉献,文学家为之动情,我们为之痴迷。走进神秘的大自然,我们会收获很多:知识、智慧、思想、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自然遭到人类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大自然在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类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污染和保护已成社会问题。生物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感恩之情和危机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