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船过三峡》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但是,许多同学没有到过三峡,仅凭课文中的词句是很难体会到三峡“山高”、“水急”、“船险”的奇丽景色。在教学中,我通过录像、投影、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例如,在教学描写三峡“水急”的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利用录像,初步感受为了深化学生对三峡“水急”的认识,我剪辑制作了有声有色的录像片《长江三峡》。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观看录像:你看到上游的水是怎样冲下来的?你听到水冲下来时的…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一文可学的东西很多,但最突出的是抓住景色的特点来描写的技法。这也是单元的教学任务——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为此,我确定“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特点”作为这课的教学目标,其他的就大胆地舍弃了。 我先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然后明确了长江三峡是哪三峡:瞿塘峡、巫峡、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 ,创设美感情境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当前语文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的基本做法是 :一、使学生发现美美的基本形态大致有三种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各种美。如《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具有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特点 ,运用幻灯、投影、录音 ,通过图像和音乐 ,把用文字描写的意境整体地展现出来。第一幅图 ,船过瞿塘峡 ,场面中层峦叠嶂 ,江水翻滚 ,给人以壮美之感 ;第二幅图 ,山青水秀 ,如诗如画 ,使人陶醉在秀美的景致中 ;第三幅图…  相似文献   

4.
一、自学目的1、学会抓住特点描绘景物;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加深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二、自学重点学习描写景物特点的表现手法。三、课文导读这是一篇描写三峡奇景的散文。三峡的景色奇在哪里呢?先看课文中对瞿塘峡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包括为数不少的老师混淆了一个简单的地理区域概念,想当然地认为长江三峡就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简单相叠加的总称。其实不然,长江三峡≠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不信请看:“长江三峡是在四川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的宽谷、峡谷相间的莲藕状河段的总称...  相似文献   

6.
构建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追求 ,为此 ,我作了以下探索 :以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讲的三件事 ,将教学定位在“西门豹了解民情、破除迷信”这两件事上。学生分为“了解民情”组、“破除迷信”组。两组同学都要在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向对方组同学提问 ,或帮助对方组同学补充、完善答案。如“了解民情”组的同学不仅要深入理解西门豹了解民情一事 ,便于检验对方组同学答题的对错及质量的高低 ,进而补充完善 ,还要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一事 ,才能向对方组同学提出问题。也就是说 ,双方同学既要各…  相似文献   

7.
《三峡之秋》是一篇阅读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三峡由来、三峡风景欣赏、三峡工程简介,课文欣赏、三峡文学作品、网上交流”等内容的三峡信息集锦(E:/网站/:indx.htm),采用“网上浏览”与“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引导学生在大社会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表达分享、感受成功。  相似文献   

8.
《三峡之秋》是一篇阅读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努力实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开发和设计利用课程资源,创建一个涵盖“三峡由来、三峡风景欣赏、三峡工程简介,课文欣赏、三峡文学作品、网上交流”等内容的三峡信息集锦(E:/网站/:indx.htm),采用“网上浏览”与“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引导学生在大社会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表达分享、感受成功。课例设计一、认识三峡,为建构新知作准备1.点击进入“三峡风景欣赏”…  相似文献   

9.
上完《日月潭》这一课 ,学习委员问我 :“老师 ,这篇课文少写了一段。”“怎么会 ?”我吃了一惊。“你看 ,课文中只写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 ,却没有写傍晚的景色。”学习委员指着课本对我说。“就是少写了一段。”同学们也附和着。我仔细看了一遍课文 ,作者在描写日月潭晴天的景色时有明显的时间顺序 ,为什么没有写傍晚呢 ?这个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吧 !第二天清晨 ,我带着学生早早地登上一座大沙丘 ,让学生观察大漠深处清晨的景色。有的同学观察到启明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壁虎早早醒了 ,在草丛里来回跑着。接着 ,东…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结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探索课文的结尾,特别是对有的篇目精彩的结尾进行联想训练,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孙理 《河北教育》2003,(12):23-24
升入高年级后,有许多同学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男同学,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却了如指掌,讲起来有声有色;有的同学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卡片,更是绞尽脑汁。如何把学生这一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呢?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正好有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重要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利用天气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阅读“三国人物”。 一、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12.
“组织、调控、驾驭”阐释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励、唤醒、鼓舞”则描绘了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的最高境界。构建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追求,为此,我作了以下探索:以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讲的三件事,将教学定位在“西门豹了解民情、破除迷信”两件事上。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已被分为两大组———“了解民情”组、“破除迷信”组。两组同学都要在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向对方组同学提问,或帮助对方组同学补充、完善答案。如“了解民情”组的同学,不仅要深入理解西门豹了解民情一事,…  相似文献   

13.
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它让那些美妙的景象变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课文《五彩池》(见人教版教材)对池底石笋形状的描写便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原来池里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境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的形状可谓多姿多彩,有起伏的,有矗立的,也有成簇的。这些形象原本是朦胧的,但在这里,由于作者把它们比喻成“起伏的丘陵”“矗立的宝塔”“成簇的珊瑚”,从而将它们朦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同学们在描写景物时,如果也能恰当地运用比喻,也会让景物更醒目、更形象。下面请看学生写…  相似文献   

14.
一、要激活学生要采取变式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每堂课给学生一个新鲜感,不过于追求课堂的结构形式,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教学方法力求多一些新颖性和灵活性。一篇课文,有的重点分析一段;有的欣赏几遍即可;有的要求通篇背诵;有的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有的让同学介绍作者,有的让学生来备课,给同学讲;有的讲完课后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大胆想象。允许学生争论,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二、上课要讲在点子上每节课问题不要提得过多…  相似文献   

15.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乘坐“长江”号游览船游览了长江三峡。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长江三峡的风光果然名不虚传。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瞿塘峡了,因为以前只在十元人民币的背面欣赏过瞿塘峡口的夔门风景,这次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我感到非常兴奋。当船行驶到瞿塘峡口时,江面变窄了,江水奔流,两岸高山耸立,右边青色的山崖和左镶边土红的山崖上长着翠绿的小松树,山顶弥漫着淡淡的烟雾,景色很是迷人。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旗帜、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揭示内容的范围,有的表现主题的线索。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文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一)利用题眼,一点突破《精彩的马戏》是九义教材小学第三册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利用题目中的“精彩”这个题眼,设计了几个问题,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积极性必从题目看,主要写什么?②马戏表演得怎样P③什么叫“精彩”?划出描写“精彩”的词语、句子。④这些节目为什么会这样精彩?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17.
教《皇帝的新装》,我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法,逆向教学法,即是上课一开始就较全面地对这篇课文的有关问题提问,然后再回转来读书、补充完善、巩固、加深。收到了用时少,收效大,学生兴趣浓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分述如下。钟声响过,我就走进了教室,问:“同学们《皇帝的新装》都读过吗?”生:“读过。”师:“好,那下边我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分别题了如下的问题,括号内为学生所答。师: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生:童话。)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课文,为下边的提问设  相似文献   

18.
教学《詹天佑》,我大胆让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尝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杰出”、“爱国”,然后教师出示本文的板书设计框架图。这时候,教师就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爱国,哪些自然段写詹天佑杰出。然后,教师又请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詹天佑爱国表现在哪些地方,最后归纳概括补充板书。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我在钻研《“兄弟便是朱德”》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对比描写。如果能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对比描写,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有好处的。课文中主要有这样一些对比描写。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恰当地运用“比”与“辨”的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有一定的效果。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藤野先生有这样一段肖象描写“……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在教学时有意将这段改为“一个黑漆漆的人,吹胡子,瞪眼睛,搂着一大抱书”,让学生比较、辨别。有的说可以,有的说要不得。“为什么要不得呢?”我又追问一句,再看表情,不少同学能意会,不能言述。这时我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