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参与了中国教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他在清华学校时的求学历程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教育家的基础,体现了他的现代教育文化理念.这既表明闻一多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能为当前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体现选家个人趣味与立场的个性化选本成为这一时期新诗选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闻一多编选的《现代诗抄》值得关注,它是一部未完成的选本,在他生前也未公开出版。闻一多编选这部选本融入了他作为"新月派"主要代表的诗学观念,即对诗艺的重视。但是40年代的闻一多已经转到人民立场,他更关注现实问题,力图通过《现代诗抄》为民族与文化开出一剂药方,通过赞美人的生命与活力唤起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诗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选本,更是饱含着闻一多理想与追求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的诗歌深刻地影响过新诗的发展。他早期的诗作反映出对古老文明的批判精神和对西方文化的向往。赴美留学后,由于告别了故国,其“家园”意识得以苏醒和强化,“家”成为他吟咏的母题。回国后,闻一多的诗作中,爱情、祖国、人生、艺术,莫不贯穿着文艺复兴的同一内核。作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作家,闻一多始终没有逃离现实进入“纯粹的唯美世界”里去。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在学术研究中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他的研究是基于对国学的情感态度而展开的,其情感态度包含了他对国学的价值评判.而闻一多对国学的情感态度经过了从赞美到怀疑、从客观研究到彻底批判的演变过程,这正对应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之于国学价值取向的四种态度,即"信古"、"疑古"、"释古"、"批古".闻一多的国学态度在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对当下的文化选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教授(1899—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他为真理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他精深的学术成就。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颂"。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出生在楚国故地,受过良好的教育,研究过屈原的楚辞,深受其作品思想的熏陶和高尚人格的影响.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死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第一诗人”——这是诗人闻一多对于诗人郭沫若的称道和评价。(见《闻一多全集》,庚集七十四页)这原是闻一多先生就郭沫若同志的早期诗作说的;但终其一生来看,郭沫若同志也正是中国现代第一诗人。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的创造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而且终生是杰出的诗人。正如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柏文蔚1912 年4 月 1913 年6 月署理安徽督都期间大刀阔斧地在政权建设、财税制度、教育体制、传统陋习、秕政及鸦片流毒等诸多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措施;着重分析论述了这些改革措施对近代安徽社会的进步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学理论著作,它对丰富我国文艺学的理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文赋》还是一部著名的写作学著作。陆机在《文赋》中建构了一个充满能动性的写作范式:玄览颐情——叹时思物——咏诵文藻——援笔宣文。从现代释义学的视角来看,陆机构建的这个写作范式比较符合释义学的相关理论。同时,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这个写作范式对丰富我们现代语文写作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陆机构建的这个写作范式既不同于现代语文课堂"工匠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舶来理论"大话式"的空洞说教,而是一个情景交融、温趣和谐、心灵开放、言语有声的学习情景。今天我们重温这个写作范式,觉得它还具有超前引领现代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庆鹏 《培训与研究》2009,26(11):8-9,12
作为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闻一多的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特别刻苦的治学精神,他诗人、学者、斗士"三位一体"的身份,他对现代理论的造诣,他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成就了他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是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我们纪念闻一多昆明殉难60周年是因为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已是一种提升。闻一多对黑暗反动势力最终以死相拼的决绝态度,受着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特定语境的支撑。他的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中西宗教哲学的精华,他的殉难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为舍生取义和为理想而生。闻一多诗笔下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写死终究是为了写一份对生的热爱和敬仰,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闻一多殉难的意义,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17.
万龙生50年代末期致力于现代格律诗的创作,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不仅很好地继承了闻一多诸前辈的成果,而且拓宽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的内涵,其创作态势表现得十分亲和,叙述风格呈现为宽和平静.万龙生诗的美,既表现在语言与形式,结构与意象,也表现在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关于《离骚》总的观点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仙真人体的寓言诗或歌舞剧,并以此解诂《离骚》。这一观点是受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离骚是仙真人诗”的启发,但青出于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闻一多对《离骚》作这样的理解,与其神秘主义气质、浪漫主义性情、艺术观、宗教观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