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战 《教书育人》2005,(9):9-10
我国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算起,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干多年。在这漫长的年代里,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系统,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其中,中央官学,也就是汉代太学的正式建立,在我国占代,甚至世界古代高等教育史上都有其重要意义,而董仲舒正是这一制度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私学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便成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形式而存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官学私学并存发展、变化、消长不一的制度。私学在教学上有程度较低的蒙学和程度较高的专经教育两个层次。私学发展到宋,随着书院的不断完善,达到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高级阶段。同时,私学的初级形态,亦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并且愈来愈突出其社会化、蒙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书院,中国古代特有的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集教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也是私学的制度化,它与政府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两大教育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随着清末改制,古代书院实现了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程,步入了近代新时期的学堂教育,  相似文献   

4.
金玲 《教育探索》2000,(10):73-74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成为与官学发展相对应的另一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了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总结经验,探索其新时期发展的道路。 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在官学衰败下兴起的私学就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私学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的规模还相当大,儒家、墨家、法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墨子、庄周学派的田骄均授徒数百之众。这种私学并非启蒙的私塾,而是讲学与研究的场所。私学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官办学校一…  相似文献   

5.
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古代私学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政治变革背景下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私学发展与官学呈互为消长的规律官学不修则私学兴盛,反之,官学系统发达完善则私学相对受抑。这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官学系统发达,说明思想统一、文化单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当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些禁锢;而官学空疏则经常表明社会动荡或政府的控制松懈,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活跃,这一切对私学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最为动荡的年代,期间教育有较大的发展。文中从官学的衰废、私学的兴起和私学发展中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论述了当时教育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在教师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教育遗产,改进和加强当前的教师管理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一、我国封建社会教师的成份和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教师,不能简单地作现代意义上的理解。这不仅因为其称谓上存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其职掌与现代教师有所不同,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教师,按学校类型可分为官学教师与私学教师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中央官学教师与地方官学教师;后者则可分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普遍存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双重结构现象。与此相应,音乐教育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官学与私学并存。官学与私学这种大传统与小传统,在反馈互动中共同推进古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音乐生活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书院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之后,自唐末、五代至清末,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书院在中国大地上绵延了千年之久,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现在看来,书院制度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南宋是其鼎盛时期。本质上,书院是一种与官学相对的私学式的高等教育,它独特的教育教学与组织管理特点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述中国古代私学类型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述中国古代私学类型的历史演变吴霓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它也不断地发展着。虽然它没有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之内,但历代的文教政策、社会经济状况、整个社会文化学术空气的状况、以及官学的发展状况、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的主要特点为:"治才"的培养与选拔,学而优则仕的目标观;官学与私学并存,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治才培养与选拔的目标观,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淡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忽略了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官、私学并存的办学形式,弥补了古代官学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重儒经教育,轻专业教育"、"重诵读识记,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缺陷性。该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在中央官学皆重视置“五经博士”——确定儒学为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并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选拔读书人加入官僚集团中,从而使儒学尊崇地位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文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学对传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专题概说 在近年来的高考《考试大纲》中,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删减较多。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只保留了春秋战国、隋唐、明清三个时期的经济史内容。从考查依据来看,春秋战国和明清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前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后者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历史、归纳出了古代官学模式、书院模式、洋务官学模式,北大模式,农讲所模式,抗大模式和国家包办模式等七种办学模式,同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方面应该是官私并存,即要办好官学,又要提价私人办学、社会团体办学;走开放办学的道路,灵活主动地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内部管理要科学化,现代化、民主化;建立自主,争取外援;培养多层次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 学术界均侧重从各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土地制度、生产力水平等主要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而对这一时期自耕农的形成发展问题则少有论及。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自耕农形成并初步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自耕农,按其演变顺序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小阶段:春秋中期前是自耕农的预产阶段;春秋战国之交是自耕农大量产生阶段;战国前中期是自耕农的稳定发展阶段;商鞅变怯到秦统一是自耕农的破产和再生期;秦统一到秦灭亡是自耕农分化破产加剧阶段。也就是说,从春秋中期前到秦灭亡,自耕农的演变轨迹状似一条中部高两端低的峰式正弦波。自耕农胚胎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的公社成员。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村社已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一 我国古代考试制度是在“举贤授能”和分科试策与官学和私学相互共存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这一特点,直接决定着古代考试制度的自学考试性质。 自孔子聚徒讲学,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分授弟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旧制以来,古代私学一直与古代官学并行不悖,直到近代学校的兴起,以私塾形式表现出来的私学也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尽管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时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不同而使私学的表现形式、传授内容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说,我国古代私学一直绵延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是理性精神崛起,全新的音乐教育形态的诞生的时期。官学与私学的并存是这一时期显著特点,这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后世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它经常受到其他学派的攻击,也经常攻击其他学派。从汉武帝统治时开始,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也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