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语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各种"的常规用法是后接名词性成分,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中出现了大量"各种"后接"非N"结构的新用法,如"各种+AP、各种+VP"等。这些新用法在语义、语法语用上都具有新的特点,其产生与其语义、语言环境以及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流行语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其产生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存在一定的象似性,是有理据可循的。现从"象似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包括新型网络语"被XX"结构在内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并据此重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学习者自主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学习模式对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自主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这种"洋"理论是否能"中"用,如何"中"用,值得我们研究。探讨这一理论的内涵与思想来源将有利于实现其本土化,真正成为指导我们学习与教学的指南。  相似文献   

4.
周立建 《文教资料》2011,(17):34-36
网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康玲丽 《考试周刊》2011,(18):44-45
2008年最炙手可热的网络词语非"雷"莫属,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对网络词语"雷"的来源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考察,并从意译方法中分析网络词"雷"的隐喻意义及其英译。  相似文献   

6.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反思,根据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过程,本文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让学生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合法参与者";通过社会调查的布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实践共同体",实施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进行"参与式"学习。  相似文献   

7.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具身模仿理论"、心理选择现象,打开了研究人的认知、学习发生机制的一扇新窗口,初步揭示人的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模仿与理解、分布式认知的产生机制。同时,镜像神经元也对当代网络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学习资源/环境、人际交互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BBS     
《大学生》2012,(10):8-9
本刊与百度共同推出热词榜,将年轻人中正在流行的新词按搜索和点击量一一列出。微博体长篇小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浓情中南"论坛上,连载的微博体长篇小说《天价青春》,点击量已达数千。该文作者叫陈保铸,是该校本科毕业生。从去年底开始,他结合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尝试用手机写长篇小说。每次用140字叙事、抒情不是易事,要保持故事的完整和情绪的自然连贯,需要不断制造悬念才能吸引读者往下读。目前他已写到第100回,关注的网友也越来越多。有专家称,这种写小说的方式或许能给文学增加一个新的门类:微博体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网络新造字具有"另类"的形、音、义构造,它是网民利用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如象似性、隐喻性、游戏性、诙谐性和随意性进行的特殊认知活动和认识社会的特殊符号。网络造字改字行为是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共有知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相互显现"的基础上,"共有知识"这一认知语境,在交际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共有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共有知识"这一认知语境在交际中的动态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郝锐 《文教资料》2012,(32):135-137
语义韵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立足于语料库对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词汇的语义韵特征。本文基于语料库(主要是北大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采用z值统计分析"情绪"一词的语义韵搭配,并试解释其认知特点,以深入了解该词的搭配使用,为认知与语料库研究的结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杰 《考试周刊》2012,(7):96-96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说,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  相似文献   

14.
学者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范畴;而认知神经科学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其关系,从大脑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角度,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关系,发现杏仁核、前额皮层等大脑结构是情绪与认知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些大脑结构具有"网络集线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情绪和认知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5.
外语本科专业翻译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翻译专业能力。基于翻译教学"条件范畴因素"和"决定范畴因素",融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外语专业本科翻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整合教学模式以翻译学习网站作为中枢组织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主次互补而又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翻译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身体经验。"前"、"后"方位的判定,往往具有类似人体的"前"、"后"特征的物体作为参照,有时与"图形—背景"相关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前"、"后"运用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网络中催生出各种反应人们心理的词语,"被xx"就是其中一个,它是通过类比原则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其构成及成因来阐述这个词语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喜悦"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汉两种语言中的"喜悦"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喜悦"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及其技术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主要依赖于网络社区群体的力量,展开对当事人的网络"通缉"、"追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给社会及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积极探索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审美情趣的"娱乐化"现象和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等,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诱因是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和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应从网络道德心理、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