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孝经译注>为其作详细注解,这在弘扬孝道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很有意义,但个别训释有失偏颇,如因,丑、复等.经过考察发现,"因"当释为"凭借",而非"由于"; "丑"并无"卑贱"之义; "复"意为"再、又",而非"重新".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成书于先秦晚末,其背景与地理环境是文化积累较少、宗法伦理关系薄弱的泰国,然而该书特别重孝,从现存典籍看,它不但第一次征引<孝经>,辟有"孝行"专览,而且从孝道出于人性、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治国之本,强调君、臣之孝,提倡孝教,践履孝敬,严惩不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吕书论孝,上承先秦,下开汉代"以孝治天下"、征引<孝经>之先河,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陈祚龙、项楚校录的基础上,对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的<咏孝经十八章>进行了补校.  相似文献   

5.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它文字很少,影响却很大;其对当代教育的积极价值表现在两方面: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7.
高诱生平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经学家高诱在学术成就上可与郑玄相提并论,然其生平事迹却少有人知.通过相关文献推知,高诱生于汉桓帝时期,约于三国魏文帝时去世.高诱约于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师从当时名儒卢植,以读经为主,在黄巾起义暴发(184年)前夕辞学归家.随后,校正<孟子章句>,依次为<淮南子>、<孝经>、<吕氏春秋>和<战国策>作注.  相似文献   

8.
《孝经》思想精华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孝经>中提取出孔子道德思想的精华,给以新的理解和领会,为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精神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孝经>内容丰富、深刻,<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对孝的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夫孝,德之本也",本文从中华传统道德结构入手,试图解读这一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秋胡变文>中增益的部分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科举的一些思想.从习经的情形,变文中<孝经>的排列次第,"三史"、"九经"观念的兴盛,以及明五经集中出现的情况看,<秋胡变文>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只能是在天宝时期,其下限至元和年问,即中唐时期.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秋胡携<文选>确实是应付科举的需要,它是这一时期<文选>兴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侯辉 《文教资料》2010,(36):109-110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孝经>首章提出了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最基本的要求是守身.在儒家"家国天下'观之下,将事亲孝转化为事君忠,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忠君",而是为国尽忠.事君为国,方能建功立业,扬名显亲,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3.
对朱熹的家礼行为进行清理并与其<家礼>文本进行比照,发现其言行相顾,<家礼>的规定基本上在其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实现,但由于现实境遇和思想的变化,朱熹的一些行为也与<家礼>的要求明显不合.而最受后人重视的<家礼>"祠堂"部分则可能并非朱熹所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首创情色叙事模式,堪称至"奇".情色之于<金瓶梅>文本形成的意义重大,其叙事焦点集中于人类的情色生活;其叙事的结构与现实的情色网络属基本吻合的同构关系;同时,它以情色身份为叙事关节展开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研究<金瓶梅>,其性描写问题不能回避.为窥视<金瓶梅>之炉中妙谛,我们应当正视和重视其情色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和<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两部作品的作者及其作品的探讨和评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观点纷繁.笔者认为,<简·爱>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着完美和理想.它遵循着道德规律来决定人物的命运走向,它的真实远不如<呼啸山庄>那样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的复杂,<简·爱>归根结底是虚幻的完美,而<呼啸山庄>则指明了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胡可清 《文教资料》2008,(31):19-20
现代著名哲学家弗洛伊德在其著作<文明与缺憾>中阐释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英国作家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中心>中,以库尔兹这个文学形象揭示了人彻底背离现实原则沉溺快乐原则的严重后果,比弗氏的创见早二三十年,康拉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7.
延廷云 《文教资料》2009,(18):160-162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百年孤独>曾以"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响誉全球,其跨越时空的轮回叙述手法已被20世纪许多作家奉为圭臬.然而其经典性并非止于此,<百年孤独>呈现的"魔幻的现实和现实的魔幻",渗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浓缩着作家对拉美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永恒思考,无愧于20世纪文学经典的称谓.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的名著<訄书>(重订本)是一部探索中国救亡之路的书,其中的诸子学六篇--<订孔>、<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并非纯粹探讨先秦诸子学的学术论文,而是政论文,在探讨先秦学术的表象下隐含着现实政治意图,其核心政治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和抵御外侮.这正体现了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的章太炎"借学术以论政治"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孝经》的研究至魏晋六朝时期趋于全面繁荣,其主要特点有三:一、帝王研究《孝经》的第一次兴起;二、出现(孝经》百家注;三、《孝经》研究出现郑学和王学,南学和北学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一这一观点产生干<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