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倩 《下一代》2013,(7):35-35
"的"、"地"、"得"是三个同胞兄弟,当人们写文章时,他们互相合作,使表达更加准确。到了年底,文字国国王想从三兄弟中选出一个模范,为此三兄弟闹起了矛盾。"的"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  相似文献   

2.
一、"比较"的表达形式我们已经学习了形容词比较等级的构成和用法,及其常见的比较句型。今天咱们来看看"比较"、"相似"和"不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构思、课堂组织上下足功夫,其实这就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合过程。定好了教学切入"点",方能有条理地理出教学思路"线";思路清晰了,还需借助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手段,让整堂课丰满起来,使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得到"面"的有效铺开。唯有在"点""线""面"三个方面精心准备,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能""会""可以"在表示"能力"义时各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和语义侧重点。句法上,表示能力的"会"前面可以加范围副词"只/仅",而"能""可以"前面加"只/仅"表许可义,不表能力义。语义语用上,"能"表示的能力是受限定的,"会"表示的能力则有"通性"的性质,而"可以"表示的能力强调客观上无妨碍。  相似文献   

5.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6.
"老班"这词儿,是时下学生们私下里对班主任的称呼。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他们渴望成长,却带有叛逆心理。"老班"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老班"要有点"心机",才能让学生团结于他的周围,认真听取其教诲。本文通过四点"心机"阐述"老班"人格魅力的塑造,以期对同仁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有许多。但如果把它们作一个凝练的概括,那就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就要努力寻找"学"与"导"的"最大公因数"。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学"与"导"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创设"学导课堂"。  相似文献   

8.
要介绍我自己,还真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出身"名门,却因为现在社会上冒牌货太多,弄得假作真时真亦假,只得"低调做人"。不管怎么说,还是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总是到处打出我的牌头。嗨,说半天还没报上"山门",我就是航天员在太空饮用的"太空水"。  相似文献   

9.
<正>"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的章法艺术."起"是开头;"承"是过程;"转"是变化;"合"是收尾.把"起承转合"的艺术借用在数学课堂慢教育设计层面,则可诠释为:起课、承课、转课、合课的艺术.这里的"起课"是指情境建设要计白当黑;"承课"是指问题构造要以一当十;"转课"是指变式思维要触类旁通;"合课"是指联结内化要通体相关.唯有遵循"起承转合"的思想艺术设计数学慢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为何体验,体验为何"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美学”的“身体”、“空间感”与“时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传统美学在整体上可以称为"艺术美学",建构的是一种从"教条"出发、仅仅能满足"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的美学;而生态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却是从"实际"发生的环境空间感出发的,它必然涉及"身体诸觉"在"空间感"上的生成,以及在"时间性"维度的存在——在静态上是"身体诸觉"的"同时性"并存与延续,在动态上则是空间环境美感的存在受"意义"与"价值"的激发与引领。  相似文献   

11.
"文字王国"要举行"春节文艺晚会"。它们的"春节文艺晚会"可不像咱们的"春节文艺晚会",早半年就开始搞设计、请名人,进行准备了。它们只是贴了一张"布告":  相似文献   

12.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到底怎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实际操作与探索过程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些人简单地以"会不会解题"来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有效"的误读,必然导致教学的误区,只有正确厘清及科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15.
当前,"保增长"成为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有的地方为了"保增长",环保"硬杠杠"变软了,土地"紧箍咒"变松了,项目"严审批"放宽了……环保"硬杠杠"如果真的软了,土地"紧箍咒"真  相似文献   

16.
朱连清 《辅导员》2012,(26):16-17
每逢佳节去乡下探望年老的父母,总会顺路去拜访我曾经的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施玉华,70多岁的她现在依旧精神矍铄。每次见到她,我总会忆起三十年前施老师那些"语"重"心"长的"奖惩"……小时在一所名叫"濑阳小学"的村小读书,甚为顽皮,每到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这群"小猴子"便会蜂拥而出,逮蛙摸雀。这一天,我们带上了小玻璃瓶和一根小竹签,来到校外的土坯墙边捉蜜蜂,看着蜜蜂飞进了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并践行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启发"一词的表述不仅至今仍被人们沿用,而且"启发"思想也仍被人们认同并在实践中力求实现,可见其影响之深之远。在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给"的"给予义"可以分成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三类。在共时层面,"给予义"语料数量多于"非给予义","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语料数量多于引入"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  相似文献   

20.
樊婷婷 《学语文》2014,(2):67-67
正《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各家对其中"衣食所安"中"安"都解释为"安身"或"养生"之义。晋代《左传杜林合注》卷五林尧叟注:"衣食二者,虽吾身之所安,弗敢自专其有,必以分与人之冻馁者。"明代陆粲《左传附注》卷四孔氏正义:"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已有之,必以分人。"2002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李炳海老师编排、注释和点评的《古文观止》一书中,将"所安"解释为"使人安逸的东西"。现今大多数中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