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安排的乙酸乙酯制取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要说清酯化反应的原理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收集的原因.笔者在用实验验证一道题时,发现此实验稍加改进可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按图装置,预先在收集试管中装入3毫升饱和碳酸钠溶液,在不摇动的情况下收集2毫升乙酸乙酯.闻一下里面有乙酸的气味.然后将PH试纸沿中线折一痕迹以增加试纸的硬度,然后插入收集液中,使试纸处于两液中.这时就会看到处于上层中的试纸为红色,处于下层中的试纸为蓝色.而两液交界处的试纸为本身的黄色.根据试纸所显颜色即可清楚地告诉学生产生不同颜色的原因.而…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呈现 这是初三《科学》的一个探究课题: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哪些?授课时,我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探究pH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图中序号表示各实验步骤次序),学生预期加碘液后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A试管的溶液不变蓝,B试管的溶液变蓝,以证明碱性条件下,淀粉酶失去催化活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常使用酸碱指示剂。初中化学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剂与无色酚酞试剂,其变色情况如下表:检验方法:取待测溶液少量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剂或酸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色情况,据此可确定溶液的酸碱性。二、pH值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值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它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如下;(l)pH值一7时,溶液呈中性;pH值<7时,溶液呈酸性;pH值>7时,溶液呈碱性。(2)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大,溶…  相似文献   

4.
微量制取H_2S气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量法制H2 S ,必须在通风柜中进行 .由于学生人数多 ,通风柜数量少 ,常造成秩序混乱 ,且难免空气污染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微量制取 H2 S ,收到好的效果 .现以H2 S和AgNO3反应予以说明 ,方法如下 :  实验时将玻璃管连同试管 1插入试管 2溶液中 ,观察到试管 1底部有黑色物质生成时立即抽出玻璃管使反应停止 ,并将玻璃管放入一预先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 ,吸收管内残气 .用此装置可制取H2 ,CO2 等 .如果玻璃管中放铜丝 ,并且用玻璃棉堵口 ,试管 2中盛热浓H2 SO4,此装置可制取微量SO2 气体 .微量制取H_2S气体@许颂…  相似文献   

5.
(1)准备和操作称量7克ZnCl_2溶入10毫升蒸馏水中,配制ZnCl_2浓溶液(密度1.45g/cm~3),在表演前滴加数滴碘化钾淀粉溶液。在大试管内,先注入约1/7体积四氯化碳(密度1.59),用移液管吸取预先加有碘化钾淀粉溶液的浓ZnCl_2溶液约1/7体积,沿试管壁慢慢地加在四氯化碳液面上。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加入同体积的二硫化碳(密度1.26),稀氨水(10%,密度0.96)。和苯(密度0.88)。大试管中就分成五层,五种液体均为无色,较远处看不到它们分层,似一管清水。  相似文献   

6.
1淀粉水解实验的改进1.实验步骤(1)预先制好淀粉溶液于试剂瓶中。(2)用一试管取淀粉溶液2mL,滴入10滴浓硫酸,微热,溶液马上呈亮棕色(表明水解完全)。(3)在上述水解液中,滴1滴酚酞,再逐滴加入27%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摇)中和至混和液的颜色呈浅红色(PH=8~9  相似文献   

7.
现有三瓶溶液,它们是Ba(OH)_2溶液、MgSO_4溶液、BaCl_2溶液,在只能使用洁净试管而不能使用其它仪器、试剂、试纸的条件下,确定各瓶内装的是什么溶液。分析与解答:将三瓶溶液编成1、2、3号。用试管分别取适量溶液两两混合,并将实验现象逐一填入预先  相似文献   

8.
中师化学第二册第132页的演示实验11—2中是这样说明的: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晶体及水,振荡试管,试管中会出现浑浊液;再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澄清、透明。而在实际操作中,振荡试管,苯酚晶体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而溶液始终是澄清的,并不出现混浊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振荡,苯酚晶体消失,溶液仍为澄清的。这样,苯酚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并不明显。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吃饭时细细咀嚼就会尝到一股甜津津的味道,这就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饭粒中的部分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分子的缘故。为增加学生对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感性认识可做如下实验。互取甲乙两方试管各加入5mll%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新鲜唾液和1ml蒸馏水。振荡后用37%的水浴加热两支试管(夏季在室温下放置即可)。2每隔3~4分钟取出几滴试管中的溶液用碘水检验一次;甲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浅,而己试管溶液颜色不变,一直为蓝色,十分钟后甲试管中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色,表明淀粉已水解完全,而乙试管中的…  相似文献   

10.
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1.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用以下材料用具测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0.5%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0.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缓冲液,试管,量筒,滴管,试管夹,水浴锅,比色板,碘液。  相似文献   

11.
题目如下图所示,小试管内盛有约3mL饱和CuSO4溶液。与锥形瓶连通的U形细管内盛有少量水(为便于观察。预先染成红色),沿小试管内壁小心地慢慢倒入约3mL浓H2SO4,静置片刻.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相似文献   

12.
实验1.在一试管中加约0.5g苯酚、5ml水。振摇使其溶解,向试管中加1滴兰石蕊试液,呈微红(pH~5),本实验证明苯酚具有使石蕊呈微红的弱酸性。 实验2.在一试管中加5ml水和1滴兰石蕊试液,混匀后加1滴苯酚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此时苯酚被稀释,溶液的pH值改变不大)。本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物到在稀溶液时  相似文献   

13.
在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的实验时,课本上是先取01%的BTB溶液适量,把它装在一个大烧杯内,用玻璃管向溶液里吹气,BTB溶液由蓝色转变为黄绿色。然后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金鱼藻,再加入黄绿色的BTB溶液,并在管口加塞,最后放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溶液由黄绿色变成蓝色。说明试管内的金鱼藻在光下吸收了二氧化碳,导致试管内的溶液由黄绿色变成了蓝色。BTB溶液是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的简称,它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指示范围是pH68~76。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作水生生物的呼吸试剂,生物在含有这种试剂的水中短时…  相似文献   

14.
夏琴  杨砚宁  毛明 《化学教学》2016,(10):39-41
针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实验作了改进设计.利用紫甘蓝汁稀释液作指示剂、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由手持pH计的“断点式”检测,继而改用pH数字传感器“连续式”检测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通过观察混合液酸碱度和紫甘蓝汁的色差变化,从定性、定量和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实验方法严谨,实验现象明显,突破了传统实验只用试管间断性检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试管底部放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用预先新制备的溴化钠(或溴化钾)浓溶液浸润疏松的脱脂棉塞子,并将塞子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微干燥。将塞子塞于试管3处。在试管较高处,同样塞入碘化钠(或碘化钾)棉塞4。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加热位于试管底部的混合物。氯  相似文献   

16.
玻璃棒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仪器。在配制溶液时,常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质的溶解;在加热蒸发溶剂时,常用玻璃棒搅拌以使溶液受热均匀,不致外溅;在过滤操作时,常用玻璃棒做引流液体和转移固体之用;在测定溶液pH时,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到pH试纸上,以便能在半分钟内读出其溶液的pH值;在烧杯或锥形瓶中混和溶液时,常用玻璃棒搅拌以使物质混合均匀化学反应迅速、完全。但是,你见过在试管中完成“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这个基本操作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相似文献   

17.
陈双燕 《成才之路》2009,(20):46-46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教学片断,在“物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分别在不同试管的水中加入能溶和难溶的各种物质.使学生了解溶液、浊液的特点,着重观察浊液的不均一性和不稳定性。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溶液、浊液进行科学探究,并学会区分他们……  相似文献   

18.
1.实验方法在一个50毫升小烧杯中加人半角匙味精,再加20毫升水,搅拌,制成味精溶液.然后取A、B、C、D四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人高锰酸钾碱性溶液3毫升,在B试管中加入3毫升酚欧指示剂和1滴20%的NaOH溶液,在C试管中加入3毫升甲基橙指示剂和1滴1:4的硫酸,在D试管中加入3毫升硝酸银(2%)溶液·最后在A、B、C、D四支试管中各加人约1毫升味精溶液,并振荡,则可观察到:A试管中溶液渐渐由紫色变为绿色,B试管中溶液红色迅速褪去,C试管中溶液迅速由红色变为橙色,D试管中则迅速出现白色沉淀.2.实验说明商品味精一般含有20%的…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情境 在对人教版新课程教材"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互相转化"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组学生设计的"Fe2+转变成Fe3+并验证Fe2+的存在"的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1.用过量的铁粉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制备FeCl2溶液. 2.取新制备的FeCl2溶液5ml置于一支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约10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 3.往上述溶液中滴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 这组学生在各自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滴入KSCN溶液时,试管中浅绿色溶液没有明显变化.再滴入H2O2溶液时,有三名学生的试管中出现了血红色,另有二名学生的试管中先出现了血红色而后又褪色.这一实验现象使学生产生了疑问:褪色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