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把报纸文艺副刊作品称为“新闻文艺”,意谓是新闻与文艺结合的产物。报纸副刊杂文也不另外,其新闻的敏锐与文艺的美感二者缺一不可。 杂文,作为倍受现今报纸副刊青睐的一种文体,虽说是古亦有之,但只有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后,由于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其独立的美学品格和文体特征才逐渐明晰起来。在众多的对杂文文体特征的界定中,瞿秋白将杂文视作“文艺性的论文”的观点,因其对杂文文体特征准确的把握和简洁的表述而为人们普遍接受。1933年,瞿秋白在署名何凝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写道:“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先生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 对于报纸副刊来说,瞿秋白这一论断更是鲜明地揭示出副刊杂文兼具新闻敏感与文艺美感的特征。笔者认为,党报副刊杂文要达到新闻性和文艺性的有机结合,必须做到敏感、分寸感和美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报纸副刊言论的特点首先,报纸副刊言论,作为整张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其新闻性。报纸副刊虽然在正刊之后,但绝不是正刊的附庸,而有其独立的地位。而其中的言论,无论是文艺评论、体育时评,还是杂文或随笔,都是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说,因而都具有明显的新闻性。报纸副刊言论在具有新闻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副刊言论,有些语言犀利,淋漓酣畅;有些胆识过人,说理精深;有些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有些妙语连珠,让人回味无穷。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保持着文学的形体,艺术的骨干,智慧的情调。副刊言论中,如果没有精彩的文…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到办好副刊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为政治运动和生产建设服务。在每项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中,副刊都应力争及时配合,跟整个报纸的宣传步伐一致,使报纸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能及时地配合政治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副刊上的言论就显得特别重要。安徽日报的副刊,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特别强调了言论在副刊中的地位,并且,确定了以杂文挂帅,主要依靠杂文这个形式来配合实际斗争。安徽日报上的杂文是在肃反斗争中出现的,当时叫“杂谈”。杂谈在揭露暗藏敌人和批评麻痹思想上,  相似文献   

5.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6.
初读《经济参考·周末版》,你会觉得它“四不象”:它是副刊,却不乏新闻和言论;它登的多是经济新闻,却篇篇好似文学作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副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喜爱:有人版版拜读,不漏一篇;有人期期收藏,分类剪贴;有人欣然命笔,一试身手。这是为什么呢? “副”不离“正”《新闻工作手册》上这样解释“副刊”二字:“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主要发散文、杂文、游记、小品、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然而,《经济参考》的报人们却另有一套理论:经济报纸办副刊不能离开经济生活为消闲而说闲,它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报纸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作为报纸正刊的新闻版,完成这样的使命自不待言,而作为报纸的副刊,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恐怕就要费一番周折。副刊的主要载体散文、小说、小品等形式的作品虽然也以传播信息见长,不无引导舆论的内涵,但在引导舆论的功能上,却终究不如杂文这种体裁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杂文作为艺术的政论,是反应很敏锐、思想很活跃、情感很贴近的言论,是副刊最能补充和张扬正刊舆论导向的最佳形式。是否可以说,唯其杂文,才能更好地完成报纸副刊引导舆论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杜京 《传媒》2015,(10):32-34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别于新闻版面和栏目的传播形式.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早期报纸副刊的内容主要是小说、杂文、笔记等,多为闲情雅致的“消闲文字”.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运用报纸进行革命宣传,开始将副刊用于配合新闻版面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9.
报纸副刊是对新闻版面的必要补充,其作用不仅是"补白"和娱乐,而是依靠散文随笔、诗歌杂文等文学样式,达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的目的.报纸副刊的主打篇目--杂文,则属于时政新闻与文艺手段结合最紧密的创作体裁.  相似文献   

10.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1.
什 么是新世纪报纸副刊的“立足之本”?汉语大辞典对“立足”的解释是 :站得住脚 ,能生存下去。那么 ,新世纪报纸副刊靠什么站得住脚?如何生存下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等等。探讨这些问题 ,对展望新世纪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报纸自有副刊至今一百多年中 ,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嬗变和发展。但是 ,副刊是报纸的“附属品”或“从属地位”的观点从未被改变过 ;不但新闻理论界这么认为 ,连办报人自己也这么认为。因为这种观念的束缚 ,中国报纸副刊一直都在“妾”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生存着 ,一直都不敢大手大脚大哭大笑地去…  相似文献   

12.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评论、广告合称为报纸的“四大件”。作为报纸的一个特色,副刊的历史已逾百年。翻阅报纸,从新闻版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副刊则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副线”。然而,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报刊结构调整以及近年来网络、出版物的繁荣,不少报纸在纷纷扩版的同时,却对原有的纯文学副刊进行了“瘦身”。一时间,副刊成了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属”或是给报纸带来负担的“负刊”。  相似文献   

13.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副刊,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历来诸家办报都重视副刊。副刊有自己的个性(文艺性),又有与其它版面相同的共性(新闻性),报纸副刊既是文艺的,又是新闻的,具有双重属性。(一) “新闻”是报纸的本名,报纸副刊也叫新闻副刊。无论是文艺副刊,还是分类专刊,都属新闻副刊。副刊上刊登的文艺作品,应立足新闻,没有新闻的报纸便不成为报纸。副刊要在一张报纸上“站住脚”,要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靠得就是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决定于新闻,新闻是副刊的灵魂。所以报纸副刊与文艺杂志和文艺期刊是有所区别的,以纯文学、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想从报纸副刊文体的变化上探讨一下报纸副刊改革的态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近年来报纸副刊文体形式的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报纸副刊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这些形式无一不属于文学式样。因此,我们的报纸副刊也多叫文艺副刊,报社管理副刊的部门也多叫文艺部。它的命题和职责都很明确,是报纸中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的地方。那时报纸文艺版,是报纸中的文艺。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副刊中的这种“文艺”特征在明显减弱,而其“新闻”和“娱乐”特征则大大加强,原有的副刊版面和格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特征,于是扩而张之的“周末版”、“星期刊”则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副刊版面也被大大地改造了。它们被改造和扩张的共同点是:不再仅以副刊原有的那些文体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代之以更新颖、更写意、更酣畅、更真实的装潢走向社会、人生和市场。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报社机构名称和版面名称的变化,“周末版”、“星期刊”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副刊”,而且大有比叫一般意义上的“副刊”更时髦、更新潮;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副刊,也不再使用“文艺”两个字,不再叫“文艺部”而改称“副刊部”或“综合副刊部’了。这实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副刊同行来说,不管你有意无  相似文献   

15.
××责编雅鉴: 两期责报及文艺副刊均收到.谢谢! 杂文,是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传统文体,是副刊的眼睛.贵副刊办得有些品位,但杂文似是个弱项.我以五十年杂文写作的经验,认为,中国当前杂文要坚持两条:一、切中时弊.这是杂文的生命与灵魂;二、不犯时忌.不违反宪法与法律,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6.
报纸言论的“副刊化”倾向───对新闻言论时效性的认识谢明报纸也称新闻纸,顾名思义,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其他内容如言论、副刊等,都应与新闻有密切联系,是从属于新闻的派生物。新闻的时效性是现代新闻理论体系的支柱概念之一,也是当代新闻同业竞争的焦点。新闻五要...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报纸娱乐新闻版面上,常常读到一些妙语如殊,令人忍俊不住的小言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篇幅不大,长则千字,短则几百,写法上借鉴了不少杂文的笔法,旁征博引,说古论今,议论风生。但又不同于副刊杂文,它不止是有感而发,而是紧扣着娱乐新闻事件去议论,印证也有一定的限度,不是漫无边际地“说开去”。这种“小”言论点缀在五颜六色的娱乐版面上,像一道可口的“开胃小菜”,可以引得人食欲大开。本文现就这类新闻文体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言论是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新闻舆论的主要声音。一张报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人们首先是从言论中获得的,言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一些报纸在重视抓好新闻版言论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副刊的言论经营,尤其是晚报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报副刊同样担负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对言论的忽视,就会削弱副刊的思想性和引导性。  相似文献   

19.
看到《文汇报》“第三届笔会文学奖(1999—2000”获奖名单,欣喜之余,又为“杂文空缺”而遗憾。 “文汇报·笔会”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副刊之一,为其风骨与水准所折服;而“笔套·杂文”尤其是我所钟爱的栏目,其一些篇什,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遗憾的是,本届笔会文学奖六个奖项中,唯独“杂文空缺”,颇令人遗憾和费解。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走向     
牧惠 《传媒》2001,(9):22-22
前不久,美国一位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很有研究且有专著的人类学家来访。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其中谈到中国特色的杂文,谈到杂文的园地副刊。我告诉她,我刚刚在《传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副刊》,对一些报纸削弱或取消副刊的做法表示遗憾。她马上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见,并索取了文章的剪报。她认为,报纸有副刊,副刊有杂文,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她在南方某城市访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