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言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沉默有其语用功能.有一定的交际功能.也是一种会话策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应懂得沉默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记者本身要懂得适时的使用沉默.还要读懂采访对象的沉默,并给予尊重.有节制的采访报道.同时,懂得适时沉默的记者并未失去采访的途径.那就是多使用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相似文献   

2.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的“未知要素”是为了说明在新闻报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提出的,是指被采访对象“拒绝回答”、“没有回答”、“还不清楚”、“没有明确解释”、“有意回避”、表明“有待最终确定”,或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采访对象没有条件详细说明而记者又无法立即做进一步采访的内容。在当今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政务报道,“未知要素”的表达不常见,而在西方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记者采访,同样也面临着“磨刀”的问题。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预采访”是“磨刀“工序中不可或缺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相当数量的新闻从业人员,省略了“预采访”环节。拿到一个采访线索,根本不去研究、了解,到时候“直接上阵”。  相似文献   

5.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往往比较重视对方(?)”“言”即语言表达,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方的“言”外之“色”——非言语表边.实际上“非言语表达”在采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采访中,采访对象的许多心理活动,言语无法表达或不便表达的,却通过各种姿式、表情流露出来。这种种“言”外之“色”,是采访对象思想感情的间接的或者比较隐蔽的反映。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8.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0.
王保华 《记者摇篮》2009,(2):64-64,63
隐性采访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隐性采访”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在使用隐性采访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记者必须坚定一条信念:“守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线,隐性采访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3.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万恶的“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乱党乱军乱国,大搞法西斯专政,残酷迫害革命干部和革命人民,疯狂破坏国民经济,摧残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在“四人帮”的反革命淫威下,祖国在受难,人民在受难。……“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能听到很多的一面之词,这些“一面之词”中有真也有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稍不留意就会被采访对象所蒙蔽,如果过分信任采访对象或者不加分析地采访报道,极易造成报道失实。所以在采访这些“一面之词“时,记者就要练就“火眼金睛”,要善于在纷繁现象中去伪存真,给受众一个真实的、理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采访,难免会想到前辈们的一些谆谆教诲。比如,“脚板底下出新闻”;“生命在于运动,写稿在于跑动”。穆青同志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记者不到采访中去锻炼提高,只坐在办公室、蹲衙门,是培养不出来的。离开了采访,或者说很少采访、懒于采访,这样的记者绝不会有多大的作为……我认为一个记者除了必要的学习开会、处理日常生活事宜之外,一年中应该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在采访中度过,而不是坐在办公室。”  相似文献   

16.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写新闻稿件有时也是如此。奔这个事儿去了,则采访不成功,没奔这件事去,倒写成了一篇好文章。这里面,所谓“有意”,实际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所谓“无意”,这里面缺乏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去掉盲目性,在“有意”的和“无意”的采访中增强自觉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采访中要紧紧捉住无意中发现的东西。有一次,我到衡水市赵圈乡采访,骑自行车转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 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监测环境、披露丑恶、伸张正义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许多新闻事实(特别是涉及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事实)用显性采访的方式是难以接近和捕捉的,而隐性采访可以有效地获取此类新闻事实,满足社会的“知情  相似文献   

18.
国纲 《记者摇篮》2005,(4):59-59
与同行交流,发现一些人物采访之所以失败或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采访中陷入了被动,往往是被采访客体牵着鼻子走,任凭被采访者夸夸其谈或话不对题,甚至记者充当了记录员的角色,这就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无我”。  相似文献   

19.
陈汉辞 《今传媒》2005,(3):32-33
《拜富》本是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继《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又一本畅销书,但是销售情况却不乐观。 那么,“沉默的羔羊”为什么会真的“沉默”?  相似文献   

20.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