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系列录音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通过50个采访对象的真实经历,反映出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50年来的时代、社会和历史变迁。它以平视的角度,通过为听众讲述一个个普通的、身边的故事,告诉受众一个真实的、现实的西藏。稿件一经播出,受到各方好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组具有明显广播特色的系列报道,最大的亮点是在讲述中完成了人物的细节再现,为受众展示了一幅幅生动丰富的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动态图画。具有较强的听觉冲击力,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宣传,正是这组系列录音报道能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实际效果的关镎所在。  相似文献   

2.
为了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今年早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20多名记者,奔赴雪域高原采访。这组以“五十年、五十人、五十个故事”为“主题词”的大型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民族之声及中国广播网推出后,引起了听众、网友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作为该组报道的参与者,笔者在编稿之余也留下了许多思考。这里就如何在纪实类报道中发掘与重塑人物形象和大家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4.
王求 《中国广播》2009,(8):68-68
到过西藏的人,不会忘记那开遍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因为那是属于西藏的花。她盛开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红透雪原,被藏族人民视为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她像祖祖辈辈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一样,用生命的怒放,装点着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为梦魂萦绕的高原歌唱张维举凡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某种难以一言道尽的冲动,广袤的雪域高原是一块美丽神秘的土地,是洗涤人的灵魂的地方。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聆听西藏──以小说的方式》和《聆听西藏──以散文的方式》。似乎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青藏高原纯洁的...  相似文献   

6.
“百分之百地忘我和投入”──采写“雪域高原铸丰碑”系列通讯的体会《西南电力报》总编辑肖保国《编者按》为了反映西藏昌都电网改造工程中普通电建工人的感人事迹,记者肖保国、谢仁贵,不畏艰险,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以顽强的毅力,奔赴西藏,采写出生动的长...  相似文献   

7.
李康 《视听界》2015,(2):102-103
《雪域彩虹》是编剧以江苏学者的研究新作《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为史料基础并融以广播剧艺术创作而成。作为历史题材广播剧,《雪域彩虹》具有传奇性和地域风情,更有现实意义:让历史告诉今天,让听众了解西藏,并以此传承爱国主义和民族和谐的精神力量。信息独特、人物传奇、故事精彩是该剧的三大亮点,用现代意识解构历史题材,是该剧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是让典型人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生动而又逼真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时,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就能使一个人物变得生动和立体。因此,为了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典型人物写活写出彩,记者必须重视尤其在细节的采写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离休干部、新华社陕西分社主任记者侯嘉荫所著《一个新闻记者的脚印》,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侯嘉荫同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写下了大量作品。本书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并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家通讯社记者的道德情操、采访作风和充满情趣的生活;该书不仅收集了作者写的新闻作品,而且还收集了作者结合采访实践所写的新闻业务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一个新闻记者的脚印》出版@陈世明  相似文献   

10.
第二,写人─—刻画新闻人物。 新闻报道写人有自己的特点。在取材上,主要撷取新闻人物中作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完全真实的事实(信息),不像文学虚构典型人物;在主题表达上,新闻报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回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性和政策感。文学则通过典型形象大跨度地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手法上,新闻报道以简练的、生动形象的记实手法,刻画完全真实的新闻人物;文学、历史学写人,则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地刻画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新闻报道写人的一般特点。 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呢? 首先,…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记者,近几年我创作的五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这些作品均是历史题材作品,因此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或许能给同仁带来一点借鉴。纪实层次上的史家眼光纪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一特征,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那曲折跌宕情节的纪实性报道,才使作品深入人心。而新闻作品纪实层次所要求的就是作品的素材必须真实地来自历史"现场"。但是很多记者在接  相似文献   

12.
张绚 《新闻传播》2012,(3):168-169
电视纪实节目以其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示着真实的人、事、物,已经成为电视荧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形式,它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对这类节目的主创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实性节目的主持人,这位纪实节目的客观讲述者在  相似文献   

13.
王亚嘉 《出版参考》2015,(13):42-43
近年来,纪实类图书在市场中的表现愈发抢眼,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纪实图书,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或使用历史文献,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图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当前市场中的纪实类图书种类可谓是林林总总,依照图书内容及创作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历史纪实、社会纪实、人物传记、人物回忆录及随笔等几个大类. 本文笔者站在出版行业一名从业者角度,对当前图书市场中纪实类图书的发展现状及出版对策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三昧》2005,(9):F0002-F0002
雪域高原西瓜甜 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试种西瓜成功,结束了西藏不产西瓜的历史。目前,西藏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地都已开始种植西瓜。这是来自河南省的种瓜能手常雪堂在西藏自治区曲水县西瓜种植示范田里采收西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越来越普遍的纪实创作手法,"真实再现"推动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创新,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易被如今的观众所接受和感知。《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船政学堂发展脉络的纪录片,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让这段历史以更具视觉性、故事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连续剧《黑天鹅》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在改革进程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多彩人生,深刻揭示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我国当代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气度和胆识。《黑天鹅》的成功之处,概括起来是:真实、尖锐、形象、丰富。一、真实电视是一面镜子。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相信,他所看到的是真实的生活。”(N别梁耶夫)《黑天鹅》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一个90年代发生在有近百年开采史的天鹅岭煤矿的故事、天鹅岭矿有光辉的过去,有用血与火写成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能源工…  相似文献   

19.
一兵 《军事记者》2001,(4):38-38
摄影作品《在新分得的土地上》产生于 1959年的西藏,距现在已经 40多年了。岁月虽然流逝,但照片却留住了一个永远的春天。   1959年 3月,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平息西藏叛乱的胜利。随后,雪域高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西藏部队随军摄影记者蓝志贵,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在新分得的土地上》记录的就是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   画面上的藏族阿妈,正在夯实新分土地上的界桩,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春天里的喜悦,宣告昔日的奴隶成了土地的主人,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站起来了。   作者抓住…  相似文献   

20.
陈香梅说:中国现代史由外国人来写,太可惜了!美荣华人陈香梅女土,最近在京接受一家报纸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最缺少的是历史书,没有一本原本的现代史。而且,国内的人物不愿意写自传淇实传记文学自身就是一种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就是一部历史,如果不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