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五代诗坛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诗家不少,他们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诗歌,其中南唐诗人贡献最大。无论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南唐诗歌都堪为五代诗歌之代表。本文从南唐诗人多样的思想、诗歌写实的特征、淡雅的风貌以及学贾姚宗白的艺术取向等方面探讨南唐诗歌,试图全面展现南唐诗歌之风貌。  相似文献   

2.
五代诗坛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诗家不少,他们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诗歌,其中南唐诗人贡献最大。无论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南唐诗歌都堪为五代诗歌之代表。本文从南唐诗人多样的思想、诗歌写实的特征、淡雅的风貌以及学贾姚宗白的艺术取向等方面探讨南唐诗歌,试图全面展现南唐诗歌之风貌。  相似文献   

3.
有唐既没,西蜀、南唐取代中原成为五代文学的两个中心.适应着舞榭歌台的需要,西蜀、南唐词大大繁盛起来;醉入花间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取向,而流宕忘返与伤感哀怨又构成了南唐、西蜀词各自的情感特色.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是前后相续的几个不同的朝代,在这几个朝代中,隋代是在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但它却只存活了38年(581—618)时间。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在大唐王朝灭亡后天下陷入混乱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几个割据分裂的短命王朝:在中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走马灯似地转换更替;在南方,还有吴、南唐、吴  相似文献   

5.
五代后周国世宗柴荣以天下一统思想为指导,制定和实施卓越的国家治理方略。通过改革,经济迅速恢复,国家正常运转。旋即开始发动具有统一意义的南征北伐,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征讨南唐的淮南之战。周唐两军鏖战南唐滁州、寿州、扬州三大防御枢纽,历时两年半终获全胜,将周唐国界从淮河南移至长江。柴荣经四年多征伐,战绩显著:西取秦凤四州,南取南唐江淮十四州,北取契丹三州三关。柴荣不幸英年赍志以没,但是柴荣“统”的思想成为北宋结束割据开创统一局面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时,南唐是南方割据诸国中最强盛,而蜀之国力仅次于南唐。它们与中原对峙,窥伺中原,防范中原,具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依存关系,对两国间的外交活动、化交流、商贸往来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对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折氏属党项族,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占有府州。折氏家族利用特殊的民族认同和地理位置抗击来自外敌的入侵,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注重清除割据势力的北宋政府,不断对府州加强控制,致使折家势力衰弱,最后在对外战争中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的二百多年,经历了从藩镇分立到五代十国,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的割据混战,严重地分散了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力量.统治阶级由于力量的分散,不仅当黄巢大起义急风骤雨般地冲击着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时候,立刻陷入混战之中,而且从五代以来对北方契丹贵族统治者的步步进逼,也显得无能为力.北宋政权的建立,官僚地主阶层代替了过去门阀士族地主垄断了政权.这个阶层占据了社会的上层统治地位,迫切要求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为广泛地接受和容纳全国各地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集中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极大地加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五代时,后周王朝已经开始压抑武装割据势力,北宋统一王朝建立之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宋初在消灭分裂割据势力,加强统一的战争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集权于中央的措施,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建立宋王朝,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政权、财权和军权一齐收归中央.1.军权的集中(即“收其精兵”).国家机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军队.唐末五代以来,  相似文献   

9.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对于五代的帝陵,史学界未见有过系统的研究。根据文献记载,五代之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并有七位皇帝葬于洛阳。五代时期又有十国,史言南唐后主李煜和后蜀后主孟昶死后也都葬于洛阳。然而,由于历史及人为等原因,多数陵园荒废、位置难辨,因此有目的地对洛阳五代帝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研究洛阳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隋末河西陇右薛举、李轨两股割据势力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这两大割据势力崛起的背景以及唐平定其的经过,文章最后分析了薛举、李轨割据势力败亡的原因,一期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隋末河西陇右薛举、李轨两股割据势力为主要内容,阐述了这两大割据势力崛起的背景以及唐平定其的经过,文章最后分析了薛举、李轨割据势力败亡的原因,一期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同为乱世时期的文学,“三国”和“五代”的文学有着殊异特质。三国时期,以魏为主的建安文学,造就一个诗歌高潮;汉大赋虽趋消沉,但抒情小赋再树一帜;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五代文学不可望其项背,南唐、后蜀的词作作为五代文学的代表,透露着绮罗宛润和脂粉之气,且不免哀哀之吁,其所能首肯之处,在于对宋词崛起有直接贡献。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很多,但就文学本身来看,创作主体“志”的缺失、人文力量的弱化、品格缺乏自立,文化构型残损是“五代”文学差于“三国”文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是唐末五代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治理福建的数十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方略,积极进行开发活动,使原先比较落后的闽地成为环境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区域。 一、维护统一,保境安民 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农民起义失败后,军阀割据势力独霸一方,各自为政,闽地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部由河南经江西入闽,顺应百姓渴求安定统一的心理,先后消灭了泉州、福州等地  相似文献   

14.
南唐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却是五代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南唐重儒学,君臣尚文雅。南唐词学活动主要集中于宫廷贵族之家,作家主要是南唐君臣。其词学思想极少有理论上的表述,主要蕴涵于词学创作之中。南唐词学思想的特点:一是词体功能意识由花问的“资羽盖之欢”转向“销魂独我情何限”的“缘情说”;二是极富个性化色彩的审美理想。在词学思想史上,南唐词学思想是由花间过渡到北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因而没有像近现代湖南人才一样引人注目。但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湖南人才也曾有过高潮。三国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时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湖南人才相对兴盛,可称为古代湖南人才的五个波峰期。  相似文献   

16.
上供与贡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乾德三年春三月下叙宋初革唐末五代之弊、收地方财权之措施云: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名日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五代方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以自利。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以临之,输额之外辄入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形成于南朝,花间词孕育于晚唐五代,而二者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极为相似。南朝与晚唐五代的政治、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朝代更迭与政权割据促使文人享乐意识萌生;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追求新变的文艺思潮使得文学作品表现出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两晋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其中涉及西晋灭吴实现统一与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就地域而言,这两件大事皆与江东地域社会有关。灭吴后如何消除地方反抗势力以稳定江东局势?西晋崩溃过程中,如何打消江东地方社会的割据念头,从而为此后中土士庶南迁避难提供前提条件?这都关乎中国历史的走向。关键时刻,因地缘关系而与江东地域社会颇多联系的广陵华谭参预其事。华谭入洛后受到晋武帝的亲自策问,建议进用江东贤能才俊以缓和地方对抗,巩固统一;西晋末华谭又受命劝诫与警告江东地方分离势力,促使其放弃割据幻想,从而为此后北人南迁、重建东晋奠定了基础。华谭身处历史转折的关头,参预创建历史新格局,值得称说。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唐军与李纳军七里沟之战李正己割据淄青唐朝的藩镇(或称方镇)割据,为祸至惨,范文澜同志称之为唐代社会的“毒瘤”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问题更为严重,以致州县多为所据,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亦兼并三四州,形成了一个“国门之外皆藩镇焉”的形势。强大的藩镇如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淮西、宣武等。这些割据势力,拥兵自恣,互相攻杀,兵连祸结,连年不休。在割据势力之内,财赋不入朝廷,以致府库耗竭,国力空虚。这对于唐帝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恶性的“毒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