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图书出版由来已久,图书的形制变化对当代图书出版业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笔者在文章中对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演变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形制样式,意在归纳总结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对现代图书出版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现代图书出版沿袭了古代图书形制与装帧的文人气质,继承了部分古代图书设计风格,形成了古朴典雅、简洁实用、气韵生动的"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2.
从平遥古城现存的居民建筑,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古街,古建筑以及其它文物古迹入手,探究分析,深入研究古城的建筑风格,成因以及作用,揭示其建筑风格对中国未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影响.由对平遥古城的选址,布局,恪守礼制的古城形制为出发点,研究了平遥古城的街巷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道路规划的特征.并对古城城墙的作用以及设计进行研究,由此得出了平遥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平遥古城的建筑文化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光辉,是中国古老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传承并发展古城的建筑精髓,使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
仓储建筑既是古代先民囤积物质的重要设施,也是个体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类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史、建筑技术、储存物资类别、管理制度等方面,尤其侧重于秦汉以降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具体仓储遗存研究,对于商周时期大型仓储建筑遗存的综合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目前所发现的商周时期大型仓储遗存的形制类别,进一步探讨各类仓储建筑的功能用途、性质作用,希冀为研究中国古代仓储建筑的演变以及复原商周社会历史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毕娟  田贵双  张钊 《北京档案》2015,(11):58-59
一、精美的瓦当 瓦当是古代汉族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是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从文字记载看,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扶风召陈遗址,盛行于汉唐时期.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就纹饰区分,瓦当又可以分为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1901-1972),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中国建筑教育事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奠基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相似文献   

7.
神楼考     
神楼,是中国古代剧场中的重要设施,弄清它的形制、特点、功用、来历及演变情况,对中国古代戏剧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国古代剧场格局和设施,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文字材料。元人无名氏杂剧《蓝采和》第一折中有:  相似文献   

8.
程智 《大观周刊》2011,(27):28-28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技艺和工艺美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对传统建筑木雕艺术的功能和特色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本文浅析了我国古代传统木雕工艺的生成和发展,它鲜活地镌刻在历代宫殿和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家具和木雕艺术品上,虽然它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不同而导致表现效果的不同,但它们所凸显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内涵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9.
杨红玉 《兰台世界》2010,(12):59-60
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宋代的壁画墓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如河南的郑州、安阳、洛阳、许昌,河北的武安,山东的济南,福建尤溪,江苏的淮安等地都有发现,其中仅河南就发现、发掘30余座,形成了继汉唐以后壁画墓发展的又-个高峰期.宋代壁画墓虽然形制较小,但其内部仿木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充分展现了宋代的木构建筑艺术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以及出土文物、石壁绘画的实物进行综合研究之后,探索出元代襦裙半臂具有直领齐腰汉式形制、高丽式半臂形制以及具有典型元代特征的交领右衽袍长过膝形制的蒙古式半臂三大形制,并进一步带领读者研究了这三种形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古代建筑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同时势必形成和产生大量的古建筑档案.古建筑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用途,记录建筑的年代、背景、建筑过程、建筑环境等信息的各种文字、网表、声像等文件材料,以及在对其进行普查、考古、勘察研究、保护维修的同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方面积累的资料、书籍和成果. 一、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立和保存的古代建筑物的文献档案,与悠久的古代建筑史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演变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五代时期至北宋末期(10世纪初-12世纪初),第二期为北宋末至金大定前期(12世纪初-1170年前后),第三期为金大定后期至元末(1170年-14世纪中叶)。以此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北宋至元代的典型木构建筑实例,对地区间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流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挑斡形制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普及,金后期至元代挑斡的位置上移,以及"不出昂而用挑斡"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唐朝长安城的住宅中,不仅有廊院式布局,也有合院式布局。本篇针对唐长安城的住宅形制、布局角度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的院落式住宅发展,探析唐朝长安住宅与中国院落式住宅直接的关系,分析其对中国院落式住宅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保护好珍贵图书是我国古代图书管理工作的题中之义,唐朝时期"史馆"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图书储存建筑。本篇中,笔者将以"史馆"为建筑典型,从建筑学和图书情报学的视角,探讨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提高古代藏书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祭祀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式建筑。它既是中国传播古代儒家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里最常见的建筑。自唐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天下"各州县皆立孔庙"以后,孔庙修建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期,县府及府城所在地必建孔庙,孔庙旁边常附设学校,至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曾经达1560多处。云南虽地处西南边隅,但文庙的修建也源远流长,建筑遍及全省。据史料载,有清一代,云南已有文庙86座。清末废除科举及民国建立后,各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6月,为配合洛阳印刷厂住宅楼建设工程,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拟建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隋唐洛阳城条形建筑基址遗存。基址位于宫城中轴线东侧,呈南北走向,坐东面西。主要分两期:第一期是在条形夯土基础上营建的唐代廊庑式建筑基址,第二期是在第一期建筑废弃后再建的宋代三进式殿堂基址。两期建筑遗存表明,隋唐洛阳城正殿东廊几经兴废,而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仪象法要》三卷,北宋苏颂撰,是一部详细记载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机械构造、部件尺寸及形制的著作。水运仪象台集计时、观测、演示为一体,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大规模的科技杰作,凝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顶峰时期的天文历算、冶金铸造、机械工艺、建筑工程等多方面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20.
迟桂芳  张汉军 《兰台世界》2013,(12):128-129
李春作为古代隋朝时期出色的桥梁建筑设计师,通过不懈努力设计出中国第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的成功设计促进了古代桥梁建筑的蓬勃发展,开创了桥梁构造的新局面,为我国桥梁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