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以往“燃烧与灭火”教学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现状。介绍“燃烧与灭火”一节教学中围绕取火有“术”、驭火有“方”、防火有“法”三大板块展开的五大实验探究活动。阐释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堆干柴,投之以火,便有那熊熊的火光辉映一方星空;一组论据材料,分析阐发,便会有思想的光辉烛照全文。前者是燃烧,后者也是“燃烧”。这种“燃烧”就是议论文的分析论证过程,充分“燃烧”就是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作用,使论据紧扣论点,让论点扎根于论据中,使二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增强文章的论辩性和说服力。怎样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呢?以下简述三种方法:一、发掘点化在援引材料之后,我们通常采用的“燃烧”方法就是立足材料本身,进行发掘点化。发掘是对材料的分析阐发和挖掘,是议论的过程;点化就是在发掘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本课件为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的动画演示 ,通过拖动燃烧的蜡烛 ,改变物距 ,演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 ,其制作过程为 :一、设置文件属性新建一个 Flash文件 ,设置文件属性 ,动画的尺寸(6 40× 4 80像素 ) ,背景颜色 (蓝白渐变填充色 )等 .二、制作燃烧的“蜡烛”动画片符号燃烧的蜡烛是由蜡烛及燃烧的火焰组成的 ,其中蜡烛是一个正方形 ,为了使其有一定的立体效果 ,我们为其填充红—黄—红的渐变填充色 .燃烧的火焰是一个近似桃形的不规则图形 ,为了使其具有动态的燃烧效果 ,我们用 5帧稍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神秘的燃烧”这个教学情境融入到焰色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分析比较目前已有的关于焰色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最终选择在乙醇燃烧法中融入“神秘的”燃烧教学情境,并从燃烧基材、无水乙醇与饱和盐溶液比例、滤纸的形状、滤纸的大小、滤纸的厚度、滤纸的类型、燃烧方式等方面探究该改进方法的最优条件,保证焰色现象明显的前提下,还能充分提高实验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为主线,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教学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在“已知”与“需知”之间架起桥梁,突出了对知识学习的探究性、过程性和应用性.总结得出“先行组织者”在新知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常见呈现形式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水火不容”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冰能燃烧似乎更不合乎常理,但是,冰确实可燃烧,这并非天方夜谭。近年,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海洋中能燃烧的“冰”,称为“可燃冰”,并打算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一、“可燃冰”的形成及理化性质无色透明的“可燃冰”外形似冰,能够燃烧,学名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燃烧试题”是指计算有机物燃烧耗氧的多少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的多少的试题。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解答此类试题.必须掌握“两个反应”、“两个差量”、“两种方法”、“两个规律”和“两个守恒”。  相似文献   

8.
例1(陕西省)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成功送上太空.飞船在脱离火箭之前,相对于是静止的.飞船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机械能转变为,使舱体外表变成一团火球.”〔答案:火箭、内能(或热能)〕例2(北京海淀区)“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用联氨(N2H4)作为燃料,用N2O4作氧化剂,燃烧后生成的高温氮气和水蒸气以很高的速度从火箭尾部喷出,使火箭升空.火箭升空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能.”(答案:机械)…  相似文献   

9.
1.为什么炒菜的锅用铁或铝制,而锅的把手用木头做?解析:因为铁和铝都是热的良导体,用铁或铝做炒菜锅可使热很快传给锅中的菜,将菜炒熟。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用木头把手是为了使铁或铝吸收的热不易传导到把手上,这样人拿着就不会烫手。2.用液化气灶炒菜时,锅铲撞击铁锅为什么会看到“红火”现象?解析:这是因为锅上附有没有完全燃烧的小炭粒,当铁锅受到敲击时抖落燃烧,而炭粒内心又没有完全燃烧,故而发出“红光”。这种现象在烧柴灶、煤灶时也会发生,且当你用火钳拨动燃烧的木炭、煤块时,也因为有小炭粒上升到空中发生不完全燃烧而发“红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教材“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以白磷作为燃烧物,通过改变水温、有无空气两个变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燃烧的条件.实验无需制取氧气,且白磷是在密闭装置内燃烧.改进后的实验兼具简约性、环保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1.
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既有各自的内涵,又相辅相成.简单地说,“三维目标”的关系可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自然第十册“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安排 了这样一项实验:“把蜡烛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入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水,点燃蜡烛后,再用杯子罩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在填空分析时直接写明了实验现象。“1.蜡烛燃烧时,杯内水面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我在讲“自燃”这部分知识时,通过演示实验:把试纸用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浸湿,取出晾干,过一段时间,这张试纸不经点火就燃烧起来.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自燃”是可燃物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积温到其着火点而引起的燃烧,并不是什么“天火”和“神火”,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除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外,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量液读数、托盘天平物体和砝码位置倒放、碳与氧气燃烧反应生成物的界定、金属与足量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计算溶液反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碳氢或碳氢氧化合物燃烧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六个方面设计“模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常所说的燃烧 ,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 ,应抓住“两个条件”、“三层火焰”、“四类现象” .两个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 ;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因此 ,当可燃物的燃烧引起火灾时 ,我们可使其中的任一条件不满足来灭火 .同学们想一想 ,以下两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1)用扇子扇燃着的蜡烛 ,蜡烛会熄灭 .(2 )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 ,立即盖上锅盖 ,火很快熄灭 .答案 :(1)降温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 )隔绝氧气 .三层火焰点…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氧气也可以在氢气中“燃烧”。前者大家都很清楚,后者却有些模糊不解,有必要补充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18.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9.
顾钰民教授认为,“双主体说”在逻辑上、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颠覆“主客体说”,从而,与流行观点一样,把“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对立起来.其实,他所说的问题并不存在.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过程”与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包含教与学两个过程;其次,“双主体说”对主体标准的界定并没有问题,主客关系不是从地位、功能与作用来界定的,而是从认识与实践关系来界定的.正因为对主客关系的误解,顾教授未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的真正根源,亦未能发现在不同层面“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两者能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一公司正研制卫星“黑匣子”,它能收集有关卫星在进入稠密大气层燃烧过程中的宝贵信息。获得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研制更为安全的卫星结构,使卫星在坠入地面前全部烧尽,不留残余。通常,人造地球卫星在进入稠密大气层时会燃烧并远离人口密集地区或坠落到洋面上,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为此,操作卫星的专家试图弄清楚,究竟多大的卫星结构碎片在坠落到稠密大气层中才不会完全燃烧光。重要的是弄清楚卫星在坠落时发生的作用过程特点,修正在设计卫星时所利用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