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育、科技、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协调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并关系到教育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论文从分析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协调作用入手,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剖析了影响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构,给出了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本文提出了我国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1997年和1998年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与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结合,评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科技竞争力,并对各地区科技竞争力与经济实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地区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设计和构建良性的协调发展运行机制,是有效实现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目标最关键、最有效的办法,是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提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循环链接模式,基于此构建由市场机制、多元投资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中介服务机制、保障机制所组成的一个运行机制的网络体系,并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服务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管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石油企业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石油企业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探讨构建石油企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打造石油企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平台,提高石油企业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基础上,用分地区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整体上呈现"东强、中平、西弱"的格局:东部地区内部"过度聚集"和"协调发展"并存;产业主导科技发展的模式更易于促进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然后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了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与经济脱节,是困扰科技界的两个严重问题。科学研究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选题和发展重点也应首先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基础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支持基础研究的良性循环,使基础研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现在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科技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采取多种形式,使科研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强调教师和科技人员树立科技成果的转化意识,从课题的立项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励和保证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为了加强教育和科研单位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派出教师到地方或企业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或顾问,与生产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的还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和学生到农村或企业单位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既直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还在农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科技示范基地,从而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承包等活动,为生产排忧解难,也是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区科技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强度、市场机制、政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地区科技工作的差异,提出增加科技投入强度,促进科技投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