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图书馆服务应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其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精神就是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积极研究并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手段,提高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效率.人文精神就是指在为读者服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要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的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对人的肯定。具备人文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包含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文观念、人文理性、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不可缺乏科学精神也不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又影响人的精神境界。它追求意趣、和谐、平等、自由、尊严与幸福。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文精神,宏扬人文精神,寻觅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会生存、会做事、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人文观念、人文理性、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题.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不可缺乏科学精神也不可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又影响人的精神境界.它追求意趣、和谐、平等、自由、尊严与幸福.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文精神,宏扬人文精神,寻觅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锻造出高尚的人格,培养出会生存、会做事、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谈到人文素养,要先从人文精神说起,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包括科学的精神、艺术的品味、道德的提升等,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精神。如果人能够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以此为目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即可说该人具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仅属于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举例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7.
肖秀珍  谭辛青 《文教资料》2009,(13):218-219
本文针对图书馆期刊服务中的人文精神问题,介绍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并对图书馆期刊服务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保证期刊采购质量,提高馆员的人文素质,创造温馨友好的物理环境等对策,以体现出图书馆期刊服务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辉 《教书育人》2012,(9):56-57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文体育教育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是以体育教育为载体对学  相似文献   

9.
师范教育改革十余年来,师范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式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缺失。根深蒂固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本体师范教育观、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片面强调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训练是其主要原因。师范教育改革应树立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为目标,知识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维一体的师范教育发展观;在课程定位与内容设计上,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维度;在培育的途径上,构建起课程教学、团学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体的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平台;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选择知识传授与情感激发、启发、引导一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月明 《教师》2012,(23):56-56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与发展,表现为对生命的维护、追求与关怀。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利用文本(教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才能“目中有人”,并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积极主动地研究文本(教材),运用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丰富人文情境,  相似文献   

11.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素养和品质,是通过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长期积累,逐步内化、积淀和升华而形成的.个人的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等几个方面.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完善思维方式为关键,以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应努力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谈人文精神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简单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在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上,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紧密联系的."人丈"精神具有具体性、历史性、时代性.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进步的现代人。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为己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动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又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进步观、审美情趣而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文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使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奥林匹克运动,他所体现的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或更确切地说,是人文精神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选择人文视野作为研究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培养切入点,关键在于人类文化与体育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传递以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而有些人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有些人甚至把科学精神的培养狭隘地理解为理科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课题组 《天中学刊》2002,17(1):109-1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强化人文教育,重建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注重大学生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 :“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 ,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 ,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 ,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一、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人文 ,是指与人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并在人文理念下,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在人文理念指导下,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化管理和人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