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界似乎陷于一种顾此失彼的游戏:在某一阶段,趋向于语言,过分强调工具性;在另一阶段,又容易趋向于人文内容,过分强调人文性。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之后,"人文性"强势介入,引起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大肆挖掘人文价值,隆重推出文化专题,精心挖掘历史底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的现象早已受到有识之士的批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语言",把课文当做普通的训练材料,搞纯技术操作,使课堂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刮起了一股风,它使语文课的人文内容泛滥,而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与同行们探讨,大家都说,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至于工具性嘛,谁还敢强调?当然,语文课并不等同于工具性,语文味也不应排斥人文性,但似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味儿确确实实是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3.
郭根福 《河北教育》2002,(10):21-23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80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90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起,刮起了一股风,它使语文课的人文内容泛滥,而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与同行们探讨,大家都说,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至于工具性嘛,谁还敢强调?当然,语文课并不等同于工具性,语文味也不应排斥人文性,但似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昧儿确确实实是越来越少了,先请看如下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5.
即使在“工具性”占上风的昨天,语文也从来没有失去过它的人文功能,如诗如画、如舞如歌的文本世界,陶冶着学生的心性、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引导着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外显为一种人文;即使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写进“课程标准”,强调体验和综合性学习的今天,语文仍然在听说读写中成为交流的工具,负载着本该负载和不该负载的太多的东西。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还能够谈得上什么人文吗?过分强调人文的语文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都是狭隘的学术主义,会把语文教育者引向歧途。水乳交融、互动式和谐发展@吴献新$河北唐山英才…  相似文献   

6.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2,(31):17-19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80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90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下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每次听完课涌动着的激情是由于人文的熏陶。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围绕语文的核心价值点制订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也许是一种解决途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强调了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相对来说明确、具体、详细,利于测量。对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8.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已上书教育部,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孙绍振目前身兼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职务,是高考语文改革方面的专家。在一次大型的交流会上,孙绍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语文命题客观题太多,对素质的  相似文献   

9.
课程理念 :改革的先导理念之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0世纪6 0年代 ,语文教学强调打好基础 ,提出“双基”;80年代强调语文能力 ,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90年代以后 ,素质教育渐渐深入人心 ,强调提高素质 ,提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 ,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一语言理念的提出 ,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在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实施上的片面性 ,改变重语文知识 ,轻语文能力 ;重语文成绩 ,轻学习过程、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文 ,作为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所以 ,语文教学应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近十年来 ,语文教学主要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 ,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的文字能力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做的结果是 :语文课变成了工具课 ,失去了人文精神对学生心灵的滋润 ,变得越来越没有趣味 ,以至于学生的厌学。有关调查材料表明 :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反倒不如对数学、物理、化学课的兴趣高些。对语文这种主要的学科 ,学生为何采取这种态度呢 ?这中间有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1.
朱伟平 《教学月刊》2023,(Z1):126-129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与客观生活、实践体验的结合,强调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学习方式的整合,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研究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对综合性学习的重视与推进,一线教学势必要去落实。而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梳理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综合性试题,分析其情境设计类型及应用,提供其解答思路,可以为一线教学提供方向参考。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综合性试题情境设计,总体呈现出四种类型,即图文探究型、阅读迁移型、热点表达型、文化解读型,下面结合例题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2.
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教学无类",到上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再到上世纪末"人文性"与"工具性"激烈论战,我们不能不承认,倡导语文"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但是,过重强调语文"人文性"所带来的弊病也不容忽视。在近年的听课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书"还没读懂,教师已将话题引到了人文教育上。可以说,教师重视了"文以载道",却忽视了"文"是"道"的载体,教学重心偏移。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教什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上出现了学生理解不好文章、写不好作文等问题,是缺少教学设施?是学生不用功?是教师教学不认真或是教学技能差?都不是。学习者越来越聪明且投入的时问和精力越来越多;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学理论越来越丰富且科学;教师对教学认识越来越透彻且教育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看重人文性,错认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书育人和语文的学科性质加以明确并摆正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文化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有语文教育内部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模糊表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的智德,才能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语文的文学性。有的教师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条条块块,有的变成知识点训练。这种倾向,忽视了课文中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削弱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为此我们必须强调语文课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6.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17.
我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一直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18.
一、要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前些年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但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教学对语文知识的忽视,学生语文基础的大幅下降,浅阅读盛行,恶搞之风也影响到校园.必需强调的是,语文首先是交际工具,然后才是文化载体,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才是语文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9.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不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力大势猛",新世纪伊始,"情感体验,人文感悟"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大热门.而新的课程改革则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