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叠文是汉字体系中一类特殊字体,它的起源较早,自甲骨文时期就存在,至今仍被使用。最完整、系统地收录叠文的专书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叠文可以分为二体叠文、三体叠文、四体叠文。以《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三体叠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殊的结构类型、表意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揭示叠文在整个文字系统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串叠现象     
汉语重叠现象丰富 ,运用形式也不拘一格 ,可以单叠 ,即在一个句法位置上使用一个重叠式 ,还可以串叠 ,即在同一句法位置上连串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叠式。人们对单叠现象已注意较多。文章从结构形式、表义特征和语用效果三个方面讨论串叠现象  相似文献   

3.
汉字叠字符是一种书写重复文字时为了简便而使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替代符号。文章对古今中外的汉字叠字符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对规范使用汉字叠字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动叠 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 补”和“动叠2(量减) 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 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 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 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5.
叠字又称叠音、重言、叠语、复叠,是一种将字或词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法。其使用范围很广,既能摹声、绘景,又有状物、抒情。运用这种辞格,能从不同侧面对内容加以深化,使语言节奏鲜明,音韵流转,和谐悦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重章叠沓是《诗经》重要的抒情体式之一。塑成《诗经》这一复沓艺术的质素有三,即民间性、表演性以及场合性。这三个方面不仅共同塑成了《诗经》这一叠咏复沓艺术的反复使用,尤其是表演性与场合性决定了风诗与小雅反复叠咏。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叠根词使用频率颇高,且较为复杂,很有探讨的必要。叠根词属何种词性,古今学者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凡叠根词皆为形容词,而古今有的学者则认为叠根词中有少数名词和动词。文章从前人的训释及词根的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叠根词确属形容词。至于后代产生了一些重叠式的名词和动词则另当别论,不可与《诗经》中的叠根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重章叠沓是《诗经》重要的抒情体式之一。塑成《诗经》这一复沓艺术的质素有三,即民间性、表演性以及场合性。这三个方面不仅共同塑成了《诗经》中叠咏复沓艺术的反复使用,而且也决定了《风》诗与《小雅》重章叠沓,但《颂》诗与《大雅》中却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9.
叠体字是汉字当中一种有趣的类型。近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亦层出不穷,内容主要集中在“叠体字的命名及定义”、“叠体字的形体”、“叠体字的意义”、“叠体字的读音问题”及“叠体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蕴涵”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创获甚丰,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标点符号用法》中关于分隔号的用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规定诗歌接排时可以用逗号和分号分隔,还规定使用分隔号分隔诗行时紧贴着分隔号的前后通常不用点号,在举出的示例中删去了诗句原来的标点符号,缺少分隔号叠用的相关内容。这些都有失妥当。诗歌接排中使用分隔号,应仅涵盖现代新诗,而且不能删去原来的标点符号;新诗接排时不能用逗号和分号作为分隔诗行的标志;分隔号前后可以使用其他标点符号;分隔号叠用可标示诗歌分节。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我国卷铁芯的发展史,并将其与叠铁芯进行了对比,提出了S11-M型变压器的使用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工业泵的轻型化、小型化、简单化,提出了一种新型压电叠堆泵。阐述了压电叠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验证了压电叠堆的特性,建立了压电叠堆泵三维模型。基于ANSYS对压电叠堆、振动薄膜、入口阀片、出口阀片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压电叠堆输出位移59.197μm,振动薄膜最大变形量0.33 mm,最大应力336.79 MPa,入口阀片变形量0.07 mm,最大应力211.69 MPa,出口阀片变形量0.05 mm,最大应力400.26 MPa,均满足理论计算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新型压电叠堆泵设计合理,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3.
单音反义形容词 (如“大———小”)的叠合形式共分三类 :其一、个体叠合式 (高高 )。个体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同” ,整体上具有“强调”的语义特征。其二、对称叠合式 (高高低低 )。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反” ,整体上具有“包容”的语义特征。其三、非对称叠合式 (高高大大 )。非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关” ,整体上具有“凸现”的语义特征。单音反义形容词的三类叠合式都失去了指称性而强化了描绘性 ,仅具有谓词功能 ,能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相似文献   

14.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本文系统阐述了宋词使用叠字的类型、使用叠字产生的艺术效果及某些特殊的叠字现象。叠字艺术的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世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对今天诗歌语言修辞创作与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颖 《现代语文》2010,(1):28-29
《阳关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乃王维送别之佳作,唐时即已入于管弦,传唱于唐宋至明清,影响巨大。传唱过程中,其歌词曾有较大变化,其唱法(如何叠唱)亦有每句再叠、每句三叠、末句三叠、后三句再叠等多种说法,其中首句不叠,后三句再叠的说法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阳关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乃王维送别之佳作,唐时即已入于管弦,传唱于唐宋至明清,影响巨大。传唱过程中,其歌词曾有较大变化,其唱法(如何叠唱)亦有每句再叠、每句三叠、末句三叠、后三句再叠等多种说法,其中首句不叠,后三句再叠的说法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叠体字以前研究进行初步梳理的基础上认为,以往对说文中这一类字的命名存在不舍理的地方,并从该类字的组构部件及组构方式两个方面考虑,提出叠体字的概念,同时对叠体字范围、确定叠体字的原则等有关问题做了阐释;以此为标准,本文收集了说文中的所有叠体字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叠体字的构型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叠体字具有平面性的特征,反映了汉字方块化的进程;还通过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叠体字始终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精妙地运用了重章复咏、一唱三叹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复叠式”手法在文学名著中大量存在,如“七擒孟获”“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在中学课文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有形式的复叠,也有内容的复叠;有局部复叠,也有整体复叠;有记叙和描写的复叠,也有抒情议论和抒情的复叠;有虚实或总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说文解字》叠体字以前研究进行初步梳理的基础上认为,以往对说文中这一类字的命名存在不舍理的地方,并从该类字的组构部件及组构方式两个方面考虑,提出叠体字的概念,同时对叠体字范围、确定叠体字的原则等有关问题做了阐释;以此为标准,本文收集了说文中的所有叠体字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叠体字的构型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叠体字具有平面性的特征,反映了汉字方块化的进程;还通过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叠体字始终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叠状集合量词“沓、叠、摞“具有过程性特征。从起点看,“沓“选择纸质物,“叠“选择平状软质物,“摞“选择平状物和凹状物。从途径看,“沓“是码放而成,“叠“是叠放而成,“摞“是堆放而成。从终点看,“沓“表现为一定厚度,“叠“表现为较大厚度,“摞“表现为很大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