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胡礼湘先生在《语文月刊》2011年第11期发表《"身家"与"身价"》一文。认为见载于《杂文选刊》2011年9月上旬版《大学与大款》一文中以下四句话"1.再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多位身家百亿的首富还没有上过大学,比如首富黄光裕才初中毕业。2.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4.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5期刊登了《怎样敲响当面锣》一文,文章有这么一段文字:身高本是胡宗南的劣势,但他抓住考官擅自以貌取人,还讽刺挖苦考生等错误,然后从革命和救国大义出发,有的放矢,使考官荒谬逻辑一览无余。显然,文中"一览无余"用之不当。"逻辑"再"荒谬",也不可能"一览无余"。《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5.
我是"哈"迷,十足的《哈利·波特》迷。有了《哈利·波特》,我可以忘记自我,可以不休息;可也因为它,我和妈妈产生了不和,还使我戴上了眼镜。暑假的早晨,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捧书埋头苦看。妈妈有几次吓唬我:"大白天的,不做作业,还看书,小心我把《哈利·波特》扔到窗外。"我小  相似文献   

6.
“地书”缘     
读了冯宪珍同志发表在《老年教育》杂志中的《"地书"与梦》一文,颇有又逢知音的感觉。我写"地书"也有三四年了,其间,还发生了许多难忘的小故事哩。  相似文献   

7.
<正>教《赤壁赋》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苏轼的"取舍哲学"。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突围"说起。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苏轼突围了一大波"文化群小"的围攻。当然,这些"文化群小"中,也包括"文化群大"沈括。对此,我不完全赞同。苏轼真正突围的是政治和自己。《赤壁赋》即是明证。在一次次  相似文献   

8.
正"还"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用法非常复杂的多义副词,从语义、语用、认知角度观察"还"的义项纷繁复杂。"还"义项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基本义、中心义向其他方向延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列举可了"还"的六个义项。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还"的主要用法归纳为四项。《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等,2001)列出7种意义。其中第7种"表示感情"一项分出:表出乎意料。用于反问加强语气。杨玲(1999)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再次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并强调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小升初"新政出台,却难给"补习风"降温,要让学生免于上特长班之折腾,仅靠一纸《意见》,显然还不够。首先,《意见》能否得到执行,公众仍在观望中。其实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可该规定并没得到很好落实,  相似文献   

10.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的"梁川",在当代各种出版物中多作"梁州"。但《韦苏州集》的两个宋本以及元、明、清的所在古籍版本均为"梁川",《瀛奎律髓》宋刻本及明清版本亦均为"梁川"。《唐诗三百首》的古籍版本,也是先有"梁川",后有"梁州"。"梁州"最早出现于《唐诗品汇》明刻本中,应为形近之讹。由于"梁川"讹为"梁州",还导致了"江汉"被曲解。  相似文献   

11.
近期,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先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有效教学"还须深入理解——与福建福玲中学黄文龙老师商榷》(参见《教育导刊》,2011年5月上半月版,为方便讨论,以下简称"刘"文),文章对此前黄文龙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另一篇文章《"有效教学"理念还须经得起推敲》  相似文献   

12.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他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相似文献   

13.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相似文献   

14.
连续四年教六年级毕业班,使用的语文课本是旧人教版。教材《将相和》中的"御"和《世纪宝鼎》中的"鼎"都是课文的生字。每次教学生学习这两个生字时,我都反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音、形、意,还特别强调字形和笔顺。这两个字的教学花的时间是其他生字的三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5,(3):18
涂末从小喜爱历史和写作,已在网络、报刊上发表过十多篇报道和文学作品,参加了《新月王子》中外名著导读,出版了散文集《呵,年华!》、历史小说《帝王祭》。在课余时间里,组建了北斗星公益学生社团,还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汉服社,并在学校内发起了"汉服复兴运动"。在大型青少年综合素质竞技节目《最强少年》中,涂末的成熟、睿智,不仅引起评审团的热辣点评,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观众关于家庭  相似文献   

16.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第4期刊发李如燕老师的文章,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指凌晨。对此,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我们知道,探究词语的义项,最基本的便是结合时代,拿它和同一时期其他文章中的相同词语进行比较。如果作者不止一次用过此词,探究起来则更为方便。《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其中"更定"一词在《陶庵梦忆》中共出现了5次,除《湖心亭看雪》外,还出现在《闵老子茶》《炉峰月》《虎丘中秋夜》《过剑门》四篇文章中。引《炉峰月》部分原文:  相似文献   

18.
<正>"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如,陈志岁《纪念唐寅》楹联写道:"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陆游的《示子过》中有云:"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此外,"三昧"还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如,李肇《唐国史补》  相似文献   

19.
要不是李松森老师的《又见孙宝良》(《人民教育》2008年20期)提醒我,我也许还在理所当然地整治我班的"孙宝良"。他叫代天,因为学习的"刀枪不入"我常让他捡垃圾,因为考试成绩"落后",我常让  相似文献   

20.
傅鹏 《语文天地》2008,(4):27-27
"床"字,我们熟知的解释是睡具。而在古典诗文中它还作"坐具"讲。如《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这里的"床"就指坐具,这种坐具小的只容坐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