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床、绳床均是外来的坐具,也是传统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名物,毫无疑问,这两种坐具在中国的发展有漫长的历史。但今各字典辞书中对其解释得比较含混模糊。本文拟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胡床、绳床与外来文明结合起来予以探讨.试图勾勒出胡床绳床等坐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静夜思》文辞简约,意蕴深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人们对诗作的背景、版本和关键字词的理解见仁见智,其中关于"床"字的考释结果概括起来就有卧床说、坐具说和井栏说。确定"床"字的词义,对诗境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版本异文,可以推勘"床"的意义;结合诗歌创作艺术,能够进一步证明"床"当作"卧床"讲。  相似文献   

3.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学者中有四种解释:一曰卧具;一曰坐具;一曰坐卧具;一曰井上围栏。笔者通过对“床”这个概念在古代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比较及对全诗意境的分析,认定“床”当为卧具。  相似文献   

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烩炙人口的小诗《静夜思》。历来,诗中的“床”字皆释为睡觉之床。然而,我总觉得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在古汉语中,“床”字一般有以下四种用法:一、卧具(即睡觉之床)。如《诗经》“载寝之床”。二、坐具。如杜甫诗“乘月坐胡床”。三、井栏。如古乐府“后园凿井银作床”。四、器物的架。如笔床、琴床等。我们若把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壁画所显示的饮食坐姿与坐具、食床的变化相适应,主要有跪坐、胡坐和垂腿坐。垂腿坐虽已被社会所认可,但尚不规范,可看出由跪坐到垂腿坐的过渡痕迹。除此外,坐具与食床正在分离,“床”作为类概念的称谓仍存在。在坐具发生大变革的过程中,饮食坐姿呈现多样性,向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舒适、方便取食的方向发展,并影响到了合食制的形成和座次、坐向等饮食礼仪。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今湖南怀化、长沙,浙江余杭、绍兴、宁波等地的部分方言中仍然保留了早期古汉语"居"用为"蹲"的现象。而对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显示,商代和商代以前,蹲居是中国古人放置和休息身体的主要方式之一。周代以后,由于更多坐具的出现,尤其是礼文化的流行,上层社会和书面语言秉持正统的礼仪观,将蹲居排斥在外。可是由于跟人身体行为相关的口语所具有的特殊的稳定性,同时作为一种非常容易实现的放置和休息身体的方式,即使周代以后在没有坐具和不太强调礼仪的场合,蹲居仍然会被采用。这就是"居"用为"蹲"能够在方言中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蒙元时期文献、图像资料和元代石窟寺壁画等,对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与蒙元时期流行的矮床及宝座相似,但也有区别。此外,文章从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所绘坐具的形制、绘画风格、榜题书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坐具大概流行的年代为15—16世纪。  相似文献   

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下简称《茅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床”,有人把它解释为睡觉的“床铺”,“屋漏”,有人把它解释为名动主谓结构“房屋漏雨”。这不妥。我们认为,“床”应指“坐具”,“床头”就是“坐榻边”;“屋漏”是处所名词,应指“屋子的西北角”。据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相似文献   

9.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10.
坐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具,我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坐具上度过。坐具的设计需要注重功能和舒适性,还要注重美观和稳固性等。此次的"坐具专题设计"教学实践改革是通过利用现有常见的材料作(如纸质材质、金属材质、木质材质等)为坐具设计专题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坐具设计的流程和思路,更好地掌握坐具设计的方法,为学生从事家具设计行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椅"作为常用的坐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字形的演变体现了形声字的构造方式,追溯其产生的时代可以让我们对"椅"字的历史演变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为词典字典的编纂提供更早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元代文献资料,并结合蒙元时期曾游历过蒙古地区的外国旅行家留下的游记,以及蒙元时期所绘的图像资料,探讨了榆林窟第6窟蒙古族供养人坐具,认为这种坐具是蒙元时期设在诸王斡耳朵(宫帐)中"宝座"的一种;此外,文章还说明了此坐具的源流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又  相似文献   

14.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何为“下榻”呢?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膝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善之榻。”诗句是颂扬膝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善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柳,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著之榻”,使陈著放下榻来。陈著,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  相似文献   

15.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蓐食"的词义,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张晏在《汉书·韩信传》中"蓐食,未起而床蓐中食"的解释。张晏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杜预、裴骃、颜师古等学者的广泛认同。这一说法一直到清初未有人提出异议,影响可谓深远。清初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首次订正了张晏的错误解释,他依据杨雄《方言》中的"蓐,厚也",将"蓐食"解释为"厚食"。本文结合"蓐食"用例进行历时分析,认为"蓐食"的本义应为"厚食",而非"未起而床蓐中食"。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冰床"你会想到什么?是用"冰"为材料做成的"床",还是放在"冰"上的"床"呢?我想大部分同学可能都会选择第一个答案,但我们今天却要来说说在"冰"上的"床"。这种冰床,既不是由冰做成的,也不是床的款式,那它长啥样呢?  相似文献   

18.
敦煌壁画保存了大量种类较多的坐具形象资料 。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坐具有传统的多足门台座式榻、四足矮榻、枰以及由枰或四足矮榻演 变而来、被一些学者称为“长凳”的坐具,还有墩、席、地毯、杌、束腰凳、垫、绳床、椅 子等。其中,多足门台座式榻、四足矮榻、凳、墩、席、地毯等出现在饮食图上。与以前 相比,一些传统坐具无论其功能和造型均有分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坐 具的变化和这一时期人们的饮食坐姿以及饮食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汝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周礼·春官·司几筵》贾公彦注云:“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所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可见,对筵和席这种坐具的陈设,也是有一定的规矩的。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长。席一般用细料,四边用帛围缀,分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等。最初,设筵席只是古人的一种就餐方武。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筵席就不再是铺地的坐垫了,而是专指宴饮的酒席,包括喜筵、寿筵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