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相似文献   

2.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3.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5.
《古文观止》评价韩愈《祭十二郎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这篇祭文最突出的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作者因情而写,所写皆情,言有穷而情无终。行文中的“情”是逐层加深的。先回顾特殊的家世,言叔侄关系非同一般;再回顾叔侄相处,言疲于为生活奔波而不能常聚;再回忆得到噩耗的震惊,言心中无限的悲怆;最后为此进而陷入长长的悔恨之中,流露出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失望。学习这篇文章须着重在对这“情”的体会上下工夫。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文章…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在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  相似文献   

7.
王勇 《教育文汇》2006,(11):47-4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不但全篇写情,而且写得非常真,非常深。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古文观止》评此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记得学这篇文章之初,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朗读者那凄婉哀伤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后人评价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907年林琴南在闽学堂上课,就讲过此文。在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时,忽然泪如雨下。他以凄楚哀抑声调,讲解其含义,用了1个小时还未结束,触动不少学生的身世之感。于是,师生相向而泣,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9.
正金代诗人、评论家元好问在《与张中杰郎中论文》中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重要性:"工文与工诗,在似国手棋......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中足。"这字字咀嚼、反复品味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的过程。常常听到有些中学语文教师说教语文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呢?一、培养兴趣对提高语言文字理解力的作用及其意义,多数学生都有一定认识,也能讲出一些好  相似文献   

10.
《一面》(见初二册)和《背影》(见初一册)都是记实散文,两篇作品都是抒写作者对“一面”的深切思念,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平淡琐事铸造了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一面”。仔细阅读两文,不难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以至主题,两文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说两文所写的“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汉字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依据汉字字族理论,分析考释了《说文解字》中20个以"夋"为声符的形声字与"夋"的声义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它们在字形上有共同的发生源,读音上相同或相近,并且所记录的词义都同出一源,即是一组以"夋"为母文的同族字。本文在证实"母文表义"的同时,为汉字字族理论提供一组例证。  相似文献   

12.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尤其是古诗词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  相似文献   

13.
凡感人之文,必有作者渗透之深情。前人评《水浒》创作时说:“水浒者,发愤之所作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自己写  相似文献   

14.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正值浙江省第二批实验区进入新课改之际,笔者在《教学月刊》发表了《再次走近魏书生》一文,文章的结尾指出:"魏老师是我国语文教师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教育界的骄傲.崇拜之余,我不禁有几点感想.其一,语文教学有创新的一面,也有继承的一面.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新课标实施了,以前  相似文献   

16.
<正>【作品概况】《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北魏碑刻。楷书。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24行,行46字。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观典赏析】《张猛龙碑》是魏碑方圆兼备的代表,方笔为主,兼施圆笔,是北魏碑刻的代表作,几乎通过字字制"险"、字字化"险"来生动艺术效果,被誉为"魏碑第一"。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如横、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曾问:"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并自曰:"是以论其世也。"于是,知人论世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必要视角,只是在面向学生进行教学时,更多的为了体现文本主旨而容易忽视知人的一面,在笔者看来这是不妥的。一篇文本的解读如果离开了作者,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就少了最重要的那个,必为缺憾。《我与地坛》(以下简称"《我》文")一文,无论是在课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茅坤),其贯穿始终的就一个情字,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古文观止》),今人读此文,无不感到字字皆情,句句含泪。何以至此,全在于韩公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先生辞世于1929年1月19日,作为深受梁启超影响的学生,当时梁实秋为什么没有于第一时间写作与发表祭文纪念梁启超?而是事隔几十年之后,于流落台湾之时才写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更让人不解的是,迟到的祭文为什么还避而不谈梁启超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仅追记梁启超作为学者的一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最初收入台湾文星书店出版的梁实秋文集——《秋室杂文》,出版时间为1963年.夏晓虹在《寂寞身后事——时人眼中的梁启超》一文中写道: 梁启超1月19日病逝,第二天,其晚年"最爱护的学生"(胡适语)徐志摩即寄快信给胡适,商量《新月》杂志出梁任公先生纪念专号事;三日后又追加一信,仍谈此话题,并确定专号为第二卷第一期."三月十日定须出版"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对"方"字字形说解各说其是,"旁"字字形<说文>误解未见有人匡正,这都影响对"方""旁"的本义的认知.从"旁"的古文字字形看,它是在"方"之上加"凡".从方、旁的词义及其引申义列的整理可以发现"方"是"旁"的简化,"旁"是"方"的繁体,该是一个字,其本义是"侧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