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2.
《品梅记》是梅兰芳1919年访日首演后由以研究中国文化著称的"京都学派"学者们集体撰文的一本评论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论文集"。梅兰芳访日首演改变了"京都学派"对京剧的固有看法,促使他们从关注文本向关注演出转变。但是,我们通过细读《品梅记》原文,可以知晓"京都学派"中内藤湖南、狩野直喜、滨田耕作、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认知与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中,重读《品梅记》对于理解20世纪早期京剧东传日本、中国文化如何走向海外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在我的影集里还珍藏着一张39年前采访梅兰芳先生时的留影。每当看到这张合影,总会浮想联翩。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文人荟萃,艺术团体众多,而京剧又是诸多剧种中最有代表性的戏剧。当时,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均健在,梅先生又是京剧界的一位代表性人物,而且誉满中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有万人空巷的传奇。多数人以为那是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起源。其实,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几乎与电视台的历史一样长。1960年,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就汇集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起串场主持人作用的是侯宝林先生。电视诞生不足百年,但它无疑延承了戏剧艺术(譬如京剧)带给公众的娱乐功能。受众在看电视和戏剧时,都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出版社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而出版的《京剧艺术评论集》丛书(共11种),日前经过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代理已正式推荐给台湾千华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香港地区出版发行。这套书收集了对梅兰芳、谭鑫培、杨小楼、马  相似文献   

8.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通诗文、工书画,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这与他长期结交文人雅士不无关系。与梅兰芳声气相求的,既有旧派文人,也有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包天笑(1876-1973)就是一位与梅兰芳保持长期交往的新式知识分子。缘起《留芳记》说到包天笑和梅兰芳的关系,必得先从包天笑的长篇历史小说《留芳记》说起。包天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一生著  相似文献   

9.
正许姬传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他从1932年起即与梅兰芳合作,全力辅佐梅兰芳,追随左右,形影不离。梅兰芳比许姬传年长7岁,在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相处时间里,梅兰芳对许姬传处处关心,时时提携,在梨园传为佳话。许姬传的小儿子许国耆一度与我同事,他见我爱好京剧,便常向我谈及他父亲与梅兰芳交往的历  相似文献   

10.
韵萼 《北京档案》2004,(9):35-37
今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日前,笔者专门访问了梅兰芳先生的亲传弟子李玉芙女士,听她讲述了与梅先生的世代缘分,在梅兰芳京剧团学习梅派艺术精妙气韵的往事逸闻,以及遭受"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最早恢复梅派艺术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看戏》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叶君健记述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露天剧场为观众的一场演出,既赞美了梅兰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也赞扬了观众热爱艺术和艺术家的高尚情操。作者对这两方面的描绘都相当精彩,在写作技巧方面可借鉴的有以下三处。  相似文献   

12.
李道凡 《新闻世界》2004,(10):53-53
摆在笔面前的这部《梅兰芳歌曲谱》,是笔最珍爱的一本藏书。深蓝色封面上贴有梅兰芳先生的亲笔题签,楷书娟秀可人,下署“浣华”,亦加盖“梅兰芳”红色印章。宣纸线装尺幅见方,彩色套印,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13.
左仁 《兰台内外》2013,(3):11-11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相似文献   

14.
《申报》的戏曲广告与早期海派京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报》的京剧广告是中国近代传媒上最早的戏曲广告 ,海派京剧是北京以外最大的京剧地区流派 ,《申报》的戏曲广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二者的良性互动体现了近代传媒与新兴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育聪 《新闻界》2013,(15):15-20
《北洋画报》是1930年代北方重要的娱乐性画报。它登载了大量京剧剧评、演出广告和京剧改良理论。它以"艺术眼光"为指导,努力塑造一批"典雅"的京剧女演员形象,特别是通过"选举"等形式使京剧在更广范围内接受女演员,也推动了女演员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对京剧的新变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楚 《传媒》2014,(14)
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品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很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电视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传播渠道,对于传播京剧艺术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多年来受制于创作者主观认识和技术条件的种种制约,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京剧艺术的呈现则少之又少。2013年5月,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推出了中央电视台重点立项的8集原创纪录片《京  相似文献   

18.
党洁 《北京档案》2011,(8):48-49
梅兰芳,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他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其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京生活50余年,留下了许多遗迹。梅兰芳的出生地——前门外李铁拐斜街45号,今铁树斜街101号  相似文献   

19.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了《京剧传统剧本汇编》。全套书共30卷,收入了自清代以来的京剧秘本499部,共14000千字,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剧本最多的剧本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京剧艺术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20.
京剧历史源远流长,从它形成到现在大约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它是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布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 毫无疑问,京剧是我国最珍贵的传统艺术之一,它以其写意的表演特色和包容的艺术形式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国粹。那么,如何保护这门古典艺术,如何去继承和升华它,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去弘扬它呢?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世时曾经出访美国作巡回演出,当时引起全美轰动,可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既然有世界级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