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我最骄傲的是拥有十多本连环画,《水浒》、《三国演义》、《桐柏英雄》……村子里的小伙伴一有空就围着我转,找个僻静、阴凉的地方,各自挑选一本,看得津津有味。就是这几本书,翻得封皮也没了,照样是百看不厌。那时候的农村,能找得到的书恐怕就是这样的连环画了,因而分外珍惜。而今,可以阅读的书刊随手可得,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了,我们反而失去了那种读书的喜悦。选择一本耐读的书刊,或许是让我们消除浮躁、潜心向学的好办法。于是,我拿起了这本《阅读》,静静地阅读着,细细地品味着……不知什么时候,我居然又有了小时候读连环画时的感…  相似文献   

3.
我的小书房     
顾芸亦 《阅读》2016,(Z1):2
书房发现地:江苏省江阴市大家好!我是顾芸亦,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我的小书房。这就是我美丽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我爱看的书。书房里还摆放了些装饰,有盆栽、兔子储蓄罐、相册……书是我的好朋友,我爱读书,也喜欢装扮这位好朋友的"家"。我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忠实粉丝,他的每一部作品我都爱读。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赋予动物人性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4.
《阅读》2014,(5):4-5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喜欢读书.我成了我们家有名的书呆子。 我读家里那个旧式书柜里花花绿绿的旧报纸,读从同学家借到的古色古香的线装《西游记》《红楼梦》,读一摞又一摞的连环画,读从简陋的教室里拿到的,老师放到书架上的每一张报纸,每一本书刊。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有一次姐姐说出了一句:“你看到书比看到窝窝头还要亲!”  相似文献   

5.
我读小人书     
我家祖上没有读书人。父辈开始读书识字,最多也就是读完初小。到了我这一辈,才算正式把小学、中学读了下来。在村小读书的头几年,我还看不懂村里流传的那些书,只在夏秋之夜,趴在草堆上听过那些书上的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景阳岗武松打虎、关公水淹七军、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故事伴着山草的潮湿,香的或涩的气息,以及霉味、草腥味和人们身上的汗味,沁入我的肺腑,我的肌肤。星月下,山村的房屋、树木、庄稼、山梁,泛着清辉,朦朦胧胧的,仿佛是故事中的景物……小学没读几年,我离开了我们的山村,跟随父亲在外,先是昆明,后到大理,在西…  相似文献   

6.
童年读书梦     
陶六一 《阅读》2008,(6):1-1
我很小的时候。就渴望读书。小学三年级时.看着那些高年级同学津津有味地捧着小说书阅读,我十分羡慕。我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好多字.也想试着读那样的书。终于,我借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便如获至宝地读起来。下课读,吃饭读,有时甚至在上课时也要偷偷看上几眼。到了夜里,该睡觉了,我还是忍不住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地读。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陈晋华 《阅读》2014,(33):1-1
<正>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实验二(4)班顾嘉烜今年暑假我第一次见到《阅读》,我可喜欢她了。跟着可爱的小书虫,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双语知识,还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我也要成为一个会读、会说、会写的小书虫!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五(1)班《阅练奕夏读》如沙漠深处的一汪甘泉,满足了我如饥似渴的读书欲望,敞亮了我"道不明,理还乱"的写作心境。未来的子日里,期待《阅读》成长,似四季更替,五彩纷呈;似大千世界,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8.
步蓉 《阅读》2010,(10):1-1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的,只记得小时候《小朋友》《儿童时代》是我每个月期待的杂志。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好像是一年级时爸爸买的《木偶奇遇记》,也就是匹诺曹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父亲是个戏迷。那时候,我们全家住在大山里。从我家瓦片沟到黄龙县城石堡镇,要翻过一座大山,步行三十五里。父亲到县城赶会,如遇上有灯戏,父亲便一定会听。等戏散场,大约在夜里12点左右。父亲再步行三十五里,从县城赶回家,常常要到天麻麻亮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在县城听灯戏,家里却遭了贼。山里的穷人家,家里没有一丁点儿值钱的东西,贼只好作罢。东西虽未丢什么,可把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吓了一大跳。受了这场虚惊,父亲便很少听灯戏了。可父亲爱戏的兴趣并没有减。他常常从县城的书店里,买回一大摞剧本。什么《铡美案》《三滴血》《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唱本,父亲都让我读给他听。那时候,我才上小学。唱本上有些字,我还认不全。但父亲让我读,我却不敢违抗,只好读给他听。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支吾过去。父亲不识字,也不追根问究。那时,父亲只知道剧本的大意就行了。剧本越读越多,剧本的情节紧紧地吸引住我,特别是那些唱词,大多经过千锤百炼,言极简而意深长,每读到这里,我都激动不已。这时候,我会一连读数遍,直至背下来。后来,我能述说许多剧本故事,背诵许多剧本唱段。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让学生写作文。我由于从小受戏剧文学的熏陶,编写故事和描写事物...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刚刚草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而五四时代,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一清二楚的。1923年,郁达夫就把他的著名散文《还乡记》编入小说集《茑萝集》。1928年7月,朱自清说他的《背影》集“其中有两篇,也许有些象小说;但你最好当散文看,那是彼此有益的。”①1935年,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是可以,或者这样要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这说明五四时期不少人所作的小说,特别是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接近于叙事  相似文献   

11.
张栋 《阅读》2007,(9):1-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冰心老人的文章,《小橘灯》、《再寄小读者》。读着这些文章,就仿佛身旁站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谆谆教导着我。长大了些,我又通过读书,认识了郁达夫、鲁迅、朱自清、巴金……  相似文献   

12.
看连环画     
张寄寒 《阅读》2013,(30):4-5
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识字不多,却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我从同桌手中借得一本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它像磁铁一样吸引我,我为三毛的不幸遭遇而悲恸地哭,为三毛的机智幽默而放声地笑。从此,我喜欢上了连环画。在我上学放学的路上,新开了一家出租连环画的小书店,每租一本,一天租金一分钱。我家穷,妈妈从来不给我零花钱。一次放学后,我跟随同桌来到  相似文献   

13.
看连环画     
苇枫 《阅读》2013,(11):4-5
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识字不多,却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我从同桌手中借得一本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它像磁铁一样吸引我,我为三毛的不幸遭遇而悲恸地哭,为三毛的机智幽默而放声地笑。从此,我喜欢上了连环画。在我上学放学的路上,新开了一家出租连环画的小书店,每租一本,一天租金一分钱。我家穷,妈妈从来不给我零花钱。一次放学后,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感觉非常奇妙。每当认真读书时,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阅读的感觉还像寻找宝藏,书里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许多有趣的故事……,,书读得越多,我们懂得的知识就越多,这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5.
徐红飞 《阅读》2014,(23):1-1
<正>有这样一个孩子,放学后,饿着肚子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往一家书店。她在盘算着自己昨天那本没有看完的书还在不在,她在担心书店里会不会没有很多顾客。因为她没有钱买书,她来不是买书的,而是来偷着读书的,人多的话她就可以放心地读了。她怕老板发现自己总是"窃读",就装着要买书的样子。她还会贴到一个大人身边,仿佛自己是人家的小妹妹或者小女  相似文献   

16.
除了文章,我对郭保林还一无所知.好在我面对的是他的散文——赫然一大卷35万多字的抒情散文,而不是诗歌和小说.这便使我更为容易找到解读他的人性人格的便捷途径.新时期以来,尽管人们费尽心机地想给散文作出确切定义的试图都未获圆满结果,但我仍一厢情愿地认为,散文是作家以现实手段寻找自我的最有效途径.虽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诗歌、小说中的情感,往往被独特独立的文本形式所俘获,甚至被趋入本意非常不情愿的旅途,比如,因为小说人物、情节的隔离效应,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消解;诗歌因为直觉、理念或梦呓般的语象丛林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扭曲.那么,人们最终选择散文传达个体生命的体验,达成情感心灵的直白,就成为必然.确实,读了半辈子小说,我们真正认识巴金,是他的《随想录》,而非《家》、《春》、《秋》;认识孙犁,是他的《老荒集》,而非《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围城》可以告诉我们钱钟书的国学功底,而杨绛的《干校六记》才昭示他蔼然仁者之光.同理,如果不是读了散文,我肯定无法比较卢梭和蒙田人格的高下,不会明白弗兰西斯·培根内心世界何以有那么多的哲学悖论.当《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之类,过多地炫耀了莫扎特笑容可掬和清平明静的面貌时,我就产生了一种通过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足以说明读的作用。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其它多种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18.
李学武 《阅读》2023,(66):20-21
<正>小时候,我的家乡没有幼儿园,因此我上小学时,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不识字的情况下,我拥有大量的“听读”经验。邻居家在同济大学读建筑系的三哥,每逢暑假,都会把大院里所有的孩子召集起来,在星空下讲故事给我们听。有一天,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个人,为了帮助朋友,向奸商借了三千块金币,约定好如果还不上,他就要割掉自己的一磅肉。借款到期时,由于意外,  相似文献   

19.
尤梅 《阅读》2011,(11):20-21
最近,四(1)班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第二小组的同学都非常喜爱读《伊索寓言》,他们将在全班进行一次“读寓言、明事理”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20.
薛伊帆 《阅读》2007,(6):24-25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是上小学后,每天至少读一小时的书,已成了我的习惯。每当看书看得入神的时候,废寝忘食也就成了常事。读书,可以从中体会到无数种滋味。有些滋味,甚至可以说是"说不清,又道不尽。"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读书的感受,那就是:我阅读,我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