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2.
王春妍 《视听纵横》2006,(2):105-106
“谈话”这一概念被引入广播,迅速改变了广播单向传播的劣势,也改变了广播媒体的生存状况。由于照顾了听众的收听及参与心理,拉近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主持人自然、真挚的话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听众参与节目的热情:接连不断的电话打进电台直  相似文献   

3.
蔡静 《声屏世界》2004,(3):34-35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运用有声语言是广播的主要宣传手段,作为专业化的交通广播也不例外.交通广播主要面向开车人和乘车人,他们都在移动中收听节目,根据这样的特点,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交通特色节目时怎样塑造声音形象,怎样进行语言表达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收听环境和收听特点.  相似文献   

4.
版面是报纸等文字载体的形式概念,排版是为了体现编辑部的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读者。广播新闻是新闻以声音的形式在某个节目时间段的集合,节目的编排也是为了体现编辑部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听众。因而,广播新闻节目可以借鉴报纸的版面意识,同时更要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形成广播新闻特有的"版面风格"。一、避开劣势,让广播新闻"版面"重点突出、"一听了然"毋庸讳言,广播媒体的劣势在于"转瞬即逝"。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抓住听众,吸引听众一路听下去,并且能在其记忆中留下印记呢?笔者提出广播新闻节目要有版面意识,就是要借鉴报纸的长处,避开自身的劣势,使得一档广播新闻节目重点突出、"一听了然"。先说记者。广播记者报道新  相似文献   

5.
申红 《视听界》2006,(5):95-95
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地域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更大的地理空间,甚至进行全球化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打开网络都可以随时收听。互动是网络广播的一个巨大优势,它打破了传统的“你播我听”的被动式收听模式,使听众成为收听的主体,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收听。针对这一特性,电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收听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节目。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能够便捷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并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网络广播彻底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江苏…  相似文献   

6.
范劼 《新闻爱好者》2012,(15):80-81
广播由于传播对象广泛、传播迅速、收听简便等特点,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很多广播电台都把新闻节目作为龙头节目来吸引听众,由此,广播新闻节目在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很多新型新闻平台,如网站、微博等吸引了大量新闻受众。因此也对广播新闻节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吸引广大听众,除了保持原有的传播快捷、生动形象等特点外,还需在栏目设置、节目编排上下大功夫,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增加新闻节目的深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台等各种手机微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广播的传播优势也已不再明显。从过去的在收音机旁听广播,发展到坐在电脑前听广播,到如今的拿着手机点广播,随之改变的不仅仅是收听节目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互动交流半径及关注范围的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8.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9.
广播运用有声语言作为信息符号的特性决定了收听广播不如阅读报纸那样印象鲜明、深刻。加之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的时候,不是专心致志的,往往一心二用,处于一种半收听状态,相当一部分声音信息被损耗掉了。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不但导语要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在层次的衔接之外还要辅以必要的手段来让听众明白现在是说别的事实了,才能使听众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下听清楚新闻事实之间的联系,对新闻有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写作广播新闻时,一定要为听众着想,要特别讲究提行分段的技巧和层次衔接的艺术。 一般来讲,广播新闻在段落划分上应该多一些层次,不要在一段内塞  相似文献   

10.
广播是通过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发生联系的,具有传播面广的优势,也有一听即逝的弱点。广播中的科技节目是直接传播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专题节目,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容易产生枯燥无味、通篇说教的状况。这种弱点直接制约,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收程度,这就需要广播电台的科技编辑具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广播中的节目管理和播出工作的机构,是在—九五四年建立起来的。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的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成立了节目部或播出部。为什么要有节目部或播出部呢?我们先从广播宣传工作的特点来看。广播宣传工作的特点是:通过声音和听众联系,传播迅速、及时,而且影响广泛;广播和广播节目受时间的限制,任何一个听众都不可能听完一个电台的全部节目,在同一时间内不可能同时听两种以上的节目;广播的声音瞬息即逝,错过节目时间就很难再听到;广播节目的稿件虽然审定,还  相似文献   

12.
陈蔚 《中国广播》2006,(10):53-54
广播新闻是靠语言线性传播的,稍纵即逝。它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为听众接受的过程是短暂的。为了扩大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加节目对人的官能的冲击力,广播记者都在刻意追求典型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选之不当,就不能为新闻增色,还可能成为垃圾信息。挑选得当,就能扩大传播效果,就可能产生精品。那么,典型信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以声音线性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故事化、情节化的处理,有利于克服广播“一过性”、“易混性”的弊病,方便各层次人群收听。只要注意发挥广播优势.在一些具有现场感、细节化、情景化的广播新闻的采制过程中,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象,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手段,同样可以使广播像电税一样声画并茂,不仅更好“听”,而且更好“看”。  相似文献   

16.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17.
基于车载广播收听群体的蓬勃发展,广播音乐音响的运用手段、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手段、节目中调节气氛的手段、提高声音表达含金量的方法等成为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将音乐广播主持人节目的特点与语境理论结合,分析广播主持人节目中语境创造的必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审美层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广播,是以诉诸人的听觉来达到自己传播目的的媒介。其传播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广播对听众的审美要求满足到什么程度。研究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也就是探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使听众在“线性传播”的单位时间最容易听明白。因为,听明白了才可能接受,接受了才可能审美。窃以为,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大致是:具体、形象,通俗、浅显,清晰、连贯,声情并茂。 审美要求之一——具体、形象 听觉接受的对象是声音,听众听广播是被动接受信息,播出内容和播音速度的快慢,是由电台来控制的。从几十秒的短新闻到几分钟的长通讯,如此没有停歇,容不得听众细细思索、品味。这样,首先要求的是具体、形象的东西,听众才能一听就清楚、明白。而抽象、笼统的东西则进不了大脑的储存器,自然谈不上审美了。 听广播是通过声音来认识外界事物的,广播中具体的信息符号留下来的印象才容易让人记住,并在瞬间理解。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迅疾拨动感应的心弦。比如,当听到消防车的警铃,便马上知道是失火  相似文献   

19.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